
在工作環境中用雙因素理論確保不會輸
2022 Sep 08 職場二三事
我一向認為心理學與哲學當中最迷人的地方,是過去的哲人們,往往早已對一些環境、現象,尤其是人性,提出一些立竿見影的邏輯論點去描述;其中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所提出的雙因素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赫茲伯格是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專門是行為科學領域,多年來專營管理教育相關的顧問,在上一個世紀的60年代,某次實驗之後他做了一個歸納:
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因素,例如:挑戰、認同、責任等,會使工作者感到覺得滿意,稱作激勵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工作環境中缺乏激勵因素,工作者不一定會不滿意;
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方面的因素,例如,地位、工作時的安全感、薪水、福利等,使工作者感到覺得不滿意,被稱作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工作環境中滿足了此項,工作者至少不會不滿意。
所以雙因素理論也就是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有些新創企業試圖以激勵因素去彌補保健因素,往往後來會遇到一些成長的障礙、經營的困難,甚至是糾紛。
早年在公關公司任職時,內部有一個更為簡單易懂的說法:「保健因子是不能輸,激勵因子則讓我們能贏」;我後來則一貫這樣去理解:「先研究不傷身體(保健),再講求效果(激勵)」。
回到近幾年在各個新創議題上的經驗,光是不傷身體這件事情就很有得做了:保健因子在外送產業上的應用經驗是打造MVP、在計程車業的應用經驗是維持競爭、在媒體的應用經驗則是打造後勤與系統思維;
從旁觀的角度來看,去對團隊究責、研究現況為什麼會變得「很傷身體」,其實是最沒有意義的,尤其究責是最容易損害士氣又不能帶來任何助益的行為;很多時候保健因子只是「讓環境回到正軌」而已,但往往、往往,難就難在就是這個「回到正軌」而已。
有三點原則是務必要記住的:人不患寡但患不均、制度越是簡單越好實踐、用數字賞罰分明。
《讓子彈飛》當中張牧之說:「我來鵝城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公平。」在職場上員工對於公平的追求,有時候真的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不論實質上在跨部門的狀態下很難追求真公平,但至少在形式上「盡可能地追求公平」,必須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則。
我很常聽到有大主管在自己設定了一些限制之後,特別是預算上的,例如明明限制了增員的薪資,卻自己開了後門徵人;一旦主管為了自己一己之便,去進行了「執行上的變通」,這不但違反了第一原則「公平」,還因為階級的差異而被放大,這其實正是管理者缺乏自律的現象,不可不慎。
再來是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 在經驗上會發現,越是簡單的說詞、越容易被同事所記憶和覆誦,一樣越是簡單的規則、越容易在組織中被貫徹;追求穩定就檢視穩定的因子,追求達標就設達標獎金,追求超標就設高標福利,目標簡易化、制度簡易化,容易理解就容易執行。
最後是用數字賞罰分明,綜合公平與KISS原則,每個職務都應設定獨立的檢視數字,也同時要為公司的綜合目標負責,如果有個職務的檢視數字與公司目標高度相關,那進行賞罰應該最容易驅動公司整體表現;相對的如果有個職務的檢視數字與公司目標脫鉤,那不是設計有誤,就是這個職務本身存在就很有問題。
以上是保健因子的幾個重點,而打造激勵因子的那部份呢?一旦做好不會輸,去追求勝利的路上,就包括了企業的願景設計、紀律的貫徹、福利和薪酬的設計等等...諸多項目,這也是專業經理人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