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商品總覽
  • 部落格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商品總覽
  • 部落格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哲學與觀點 (47)
  • 職場二三事 (51)
  • 生活二三事 (42)
  • 職場故事 (3)
Apps行銷 (0) 想法 (2) 理念 (3) 自由 (2) 大阪 (1) 旅遊 (1) 旅遊規劃 (1) marketing (0) 行銷 (3) 12強冠軍 (0) team taiwan (0) robots.txt (1) 人生 (1) Philosophy (1) 價值 (3) 商業模式 (2) 服務 (2) 產品 (1) 品牌 (3) 客群 (2) 客群分析 (2) 社群 (3) 網路行銷 (3) SEO (1) SNS (2) 資訊架構 (1) 台灣鍵盤趴 (1) 老貓 (1) 鍵盤 (1) 下午茶 (1) 港式 (1) 祥發港式茶餐廳 (1) 美食 (1) 茶餐廳 (1) 西門町 (1) 創業 (3) 創新 (2) 商模 (2) 憤怒鳥 (1) 成功 (1) 企業 (1) 投資 (1) 管理 (2) 角色 (1) 責任 (1) 攝取 (2) 減肥 (4) 運動 (2) 飲食 (2) 傳遞 (1) 媒體壟斷 (2) 理論 (1) 資訊 (1) UX (2) 教育 (4) 設計 (1) 賈伯斯 (1) diet (1) 健康 (2) 飲食控制 (1) 孩子 (2) 遊戲 (4) 備份 (1) apps (1) LINE (1) 22k (1) 心情 (1) 抒發 (1) 反媒體壟斷 (2) 自尊 (1) 自重 (1) 道德 (1) 媒體 (1) 臥軌 (1) 關廠工人 (1) 影評 (1) 悲慘世界 (1) 電影 (1) game (1) gungho (1) 平衡距 (1) 社群黏著度 (1) 門檻 (1) experience (1) iPad2 (1) education (1) 雜談 (1) Easy Taxi (1) UBER (1) 破壞式創新 (1) 柯P (1) 柯P 意思 (1) 柯P 為什麼 (1) 柯文哲 (1) 連勝文 (1) 會議 (1) 開會 (1) 領導 (1) 威力彩 (1) 樂透彩 (1) metaether (1) metaverse (3) 元乙太 (1) 元宇宙 (2) Discord (1) NFT (2) pixel (1) pocket operator (1) 權威距離指數 (1) 創意 (1) 紀律 (1) Foodpanda (2) 回顧 (2) 新創 (1) emotional labor (1) 情緒勞動 (1) AI浪潮 (1) 人工智慧 (1) 技術變革 (1) 生成式AI (1) 關鍵字思維 (1) 悟空 (1) 遊戲市場 (1) 黑悟 (1) 黑神話 (1) 黑神話悟空 (1) 成就 (1) 挑戰 (1) 鬥嘴 (1) 負面行銷 (1) AI (1) cuboai (1) 公關 (1) 經理人 (1) 職場 (1) 職業素養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FB粉絲團經營 vs. 情感設計三層次

FB粉絲團經營 vs. 情感設計三層次

2013 Feb 22 職場二三事

講到遊戲的第三次衝擊時,著重在facebook本身所擁有的社群性,和快速擴散後帶來的社群黏著度。 所以在2009年開心農場之後,很多廠商都試圖用facebook apps的形式來達到行銷的效果,深入研究之後發現了一個叫做粉絲團(fanspage)的東西,不但可以透過讚(like)的數字把行銷效果有效量化,還很便宜~但是...   現在2013了,咻咻咻的三年過去了,請問有多少公司真的從facebook的經營上得到成效? 商業永遠是現實的,當公司發現十幾二十萬個粉絲好像沒有真的帶來產品的銷售,對於粉絲團的投注自然就下降了... 本文將從兩方面來說明,社群之於商業的重要性,以及設計一個好的粉絲團的基礎認知為何。   [title]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銷售永遠奠基於需求[/title] 在本站初開時稍微提到從資訊的角度來看客群組成,舉凡在(包含)需求客群內的,都將是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只有那群隨機或是尋知的客群,才是我們試圖行銷擴散的對象。 而此圖採用靶心的形式,實際在說明的是購買機率的大小而非群眾的數量,像APPLE的品牌客群量可能超過其他的客群(懂得人比買的人多,雖然快變成歷史)... 需求客群是基礎,其實其群體的大小也反映了產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品質。 像一直以來十分積極經營品牌客群的星巴克,擁有的是一群對星巴克死忠的愛好者,症狀輕微的可能有三個杯子、六種隨行卡,嚴重的就儼然是個手機上有吊飾、皮包裡有鑰匙圈的小收藏家... [caption id="attachment_275"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依據資訊集散,分為四大客群 依據資訊集散,分為四大客群:品牌客群、社群客群、需求客群、尋知客群。[/caption] 那社群呢?   過去在業務和行銷常聽到「創造需求」一詞,那是以APPLE成功為案例的一種思維,認為只要讓消費者覺得不可或缺,甚麼東西都可以賣。 很可惜,台灣的老闆常常錯解這種想法的意義,把銷售的責任轉嫁到行銷與業務身上,事實上,產品就是有好壞,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的產品力,才是第一要素。 所以社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形成品牌與需求之間的溝通橋樑,成為Social CRM(Soci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社群客戶關係管理)。   我們應該不難想像:當消費者有了某種產品上的需求,得到了朋友丟來的一則連結,可能是說明書、可能是部落格,而這則連結的內容可能大大影響了消費者的決定。 嘿,去說明產品並且評價、這麼簡單而且完美的一件事情,難道不應該由企業自己來完成嗎? 所以要做好粉絲團,首先要定義好粉絲團與社群客戶/社群潛在客戶想要溝通的內容主軸為何,並且規畫好資訊引導的方向,才能達到社群行銷的效果。   [title]情感設計三要素作用於粉絲團[/title] 情感設計(Emotion Design, Donald Norman著)提到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層次(外觀上)、行為層次(功能上)、反思層次(情感上)。 所以,太棒了,社群涉及人的生活甚深,正是實現情感設計最好的地方,我們來看看這些層次在粉絲團設計的意義,並且舉出幾個案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18"] 一個好看卻不好用的榨汁機,你還是會買單。圖片來源:Wiki[/caption]    

本能層次(外觀上)

[hr style="one"] 無庸置疑的,facebook粉絲團基於一個網頁瀏覽的介面,本身的設計一定要好看,有完全只是「好看」就達到行銷目的的粉絲團。 如Tiffany的粉絲團,你一進去就可以看到各種炫光奪目的鑽石與時尚報導,每一則訊息都以其基礎色調為主,真的是隨便一張圖都好看。 當一則新產品訊息發布時,必然深深打進購買族群的心理,點下圖文裡最後的那個連結,完成了社群導購的步驟,那效果就會非常斐然。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1"] Tiffany的粉絲團封面,3,666,819 人說讚 · 239,690 人正在討論這專頁。
圖片來源:Tiffany的粉絲團[/caption]   形象類型的本土我會推薦統一獅的粉絲頁,國外則是歐巴馬,兩者強調的點略有不同。   統一獅走的是色調上的統一,並且以球員、比賽為核心的呈現方式,而因為企業形象塑造完整,所以粉絲頁可以看到非常強烈的「統一色彩」(雙關語)。 進行置入性行銷時的視覺效果非常好。(但是沒有反映在數據上,看來職棒未來堪慮...)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6"] 統一獅的粉絲頁整體視覺意外的不錯。 83,520 人說讚 · 6,818 人正在討論這專頁
圖片來源:統一獅粉絲頁 [/caption]   有別於時尚和企業,歐巴馬強調的一向是他的親民作風,有從他的粉絲頁上看到甚麼視覺上的差異了嗎?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76"] Obama的專頁,圖為強調「總統之位」。 35,164,515 人說讚 · 2,416,531 人正在討論這專頁
圖片來源:barackobama粉絲頁[/caption]   同樣是主打親民的馬英九... 兩位總統(的粉絲頁經營者)在情人節都發了溫馨文... 有些時候真的是爛到讓我嗆不下去...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1"]page 很抱歉,英九,我不知道你想強調的是甚麼....[/caption]  

行為層次(功能上)

[hr style="one"] 行為層次的重點在於「有用」,而粉絲頁畢竟還是以視覺為主,要在視覺上達到有用的效果,最好的方式還是如說明書一般的作法。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66"] 將瘦身方式濃縮在一張圖中。
圖片來源:iFit愛瘦身[/caption]   當然更高明的可以做出有意義濃縮效果的info-graphic,只要資訊本身對消費者是有意義的,就能達到傳遞擴散的效果。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56"] Intel解釋電池的時代演進。
圖片來源:Intel粉絲頁[/caption]  

反思層次(情感上)

[hr style="one"] 反思層次重的是激起人對於產品的情緒和回憶,進而達到認同、衝動、購買。 這就是最常被台灣粉絲業經營者錯用的方式,可能在一次兩次的「溫情攻勢」或是「搞笑圖文」下得到了不錯的效果,所以整個粉絲專頁走向就歪了。 行銷的目的,最終還是希望帶來銷售,當然絕對是有名聲的效果,但是目標要很明確才行。   在這裡失敗的例子可能比成功的例子還要多... 由於點名出來譙可能會有麻煩,所以在此找幾個明顯錯誤的例子...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60"]fail01 此粉絲團為某食品企業,但是...
看不到該公司的產品。倒是出現了笑點和旅遊建議提示...[/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414"]嗯...文字訊息也是一種內容啦...但是新年誌喜貼歪了真的是很難看... 嗯...文字訊息也是一種內容啦...
但是新年誌喜貼歪了真的是很難看...[/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419"]狗狗很可愛沒錯,但是這真的可以為保養彩妝帶來生意嗎? 狗狗很可愛沒錯,但是這真的可以為保養彩妝帶來生意嗎?[/caption]   [title]結語[/title] 回到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社群行銷有其加深溝通的必要性,讚和分享雖然是可以把行銷結果數據化,卻未必帶來銷售的效果。 利用apps衝高數字,卻不能帶來營收的作法,我想再不了多久就沒有辦法說服廣告主了... 從消費者的角度望去,一個能夠有效提供資訊的粉絲團才有意義,至少當消費者搜尋到該粉絲團的時候,他要夠吸引人。   很奇妙的,在既有timeline版面的特性上(視覺為主),本能層次的設計遠遠重於反思層次的設計,只要往幾個基本點去思考,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 基礎色調:是溫情還是專業?是時尚還是科技?在CI辨識和視覺感受上,要有一個既定的形象,才能夠讓消費者更有效的從塗鴉牆上一堆東西當中,辨識到資訊的來源。
  • 溝通內容:溝通內容可以主導消費者了解產品,也可以帶領讀者深入品牌故事和企業價值,也可以做為意見的回收與調查或活動的擴散,內容主軸要設定清楚。
  • 資訊流向:timeline是會讓舊資訊因為時間而消失的,所以facebook目前的主要功能在「導」而不在「找」,資訊設計時要能夠更有效地指向自己的官網或部落格才有意義。
剩下的都是更detail的設計能力,在這裡只是講個大概。   像是畫面呈現、語句結構、活動設計,都需要逐漸和消費者溝通乃至於同調,這又不會是一朝一夕之功了... 所以社群行銷真的比較便宜嗎...? 目的清楚而且能夠配合企業資訊產出的時候,我想可能就可以降低很多成本了吧。   所以,不要盲目地跳進社群了,至少和hTC一樣開始(模糊的)與消費者溝通啊~
  • SNS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因為排球,學會了些什麼(三)

  • 2012 Nov 07

「創新」只是一個名詞,「成功」才是創業家要的

  • 2013 Jan 08

唐伯虎點秋香 之 年終何在

  • 2013 Feb 04

祥發港式茶餐廳

  • 2012 Dec 04

奇異博士II觀影前須知(無雷)

  • 2022 May 06

總之,還是老闆、老闆、魔王(?)

  • 2013 Mar 25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