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粉絲頁洞察報告大改版揭密!
2013 Jul 12 職場二三事
Facebook 粉絲團默默地推出了新的洞察報告,重新設計了介面及功能,粉絲團經營者可以從中看到更多關於粉絲的動態及數據分析,包括粉絲上線時間、觸及率最高的貼文類型、當天贏得了多少讚…等等。 而且 Facebook 把介面做了相當程度的調整,不論初階、進階使用者都能輕鬆的看懂報告內容及含意,但可惜目前尚未開放給所有粉絲團使用,筆者有幸一睹最新洞察報告的介面,因此趕緊撰文與您分享新界面的各個項目。
概念重於一切:三面向檢視粉絲團經營狀態
其實 Facebook 粉絲團一向紀錄了相當足夠的數據,只是過去一直把所有的數字擺在一起呈現,搞得各社群行銷經營者還要再重新去解讀。 這次的改版從概念上先把數據分成三項,每一項又各有三個子項目,分別是:- 粉絲專頁:讚的狀況、貼文觸及、粉絲頁瀏覽
- 貼文分析:所有貼文、粉絲上網時間、最佳貼文類型
- 用戶分析:你的粉絲(剖析)、觸及用戶(剖析)、參與互動(剖析)
粉絲專頁 - 讚
首先一進來會先看到最基礎的數字:讚。最上方為時間周,管理者可以透過拉長時間軸來決定自己要檢視的週期。
而在此項目當中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檢視按讚數,按讚數的變化,以及讚的來源。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2"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新版洞察報告增加了很多小驚喜,除了圖形右方可以切換不同項目,曲線的每一處都可以點擊,會秀出當天的文章狀態。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8"]▲按讚數用實心表示,來區別讚累積/減少的情況,右邊的TAB可以開啟檢視與上一周期間的平均數值差異。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4"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8"]▲只看讚增加的狀態,右邊的TAB可以分別檢視:取消讚、自主讚、付費讚、淨次數。
其中取消讚不可忽視,由於社群經營讓行銷和公關之間的界線模糊,要針對取消讚了解經營過程中是否引發公關問題。
付費讚則可以檢視投放facebook廣告所帶來的成果。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8"]▲最後一項是檢視讚的來源,已經有一點把粉絲專頁當作一個獨立網站的意味,目前根據來源以及可能的讀者區分如下:
- 粉絲專頁:主要為專心訂閱該頁面的讀者,或是被貼文吸引進來向下瀏覽的讀者。
- 貼文:被及時貼文吸引進來,而對該頁面按了讚的讀者。
- 手機:在apps版本上瀏覽而按讚的讀者。
- 專頁推薦:藉由其他專頁轉貼而被吸引按讚的讀者。
- 其他:未分類。
粉絲專頁 - 貼文觸及人數
貼文觸及人數從四個角度來看:貼文觸及人數、讚、留言和分享、隱藏檢舉為垃圾訊息、收回讚總觸及率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3"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 貼文觸及人數:重視的是即效性,直接知道文章的效果。
- 讚、留言和分享:重視的是互動,可以配合加權指數了解粉絲團經營狀況是否成長。
- 隱藏檢舉為垃圾訊息、收回讚:重視負回饋帶來的負面狀況。
- 總觸及率:檢視各式各樣的互動,包括了貼文、其他人發佈的貼文、專頁按讚廣告、提及,還有結合地理位置的粉絲團打卡。
▲右邊可以檢視自主和付費所帶來的觸及人數,圖表上則可以檢視兩個時段的平均數值比較。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之前也提到透過加權的粉絲團經營狀態分析方式,這要回頭檢視粉絲團經營的策略為何:讚為主的品牌粉絲團、互動為主的CRM型粉絲團、分享為主的知識型粉絲團。
導購型可能要透過utm或是bit.ly、goo.gl等點擊追蹤,才能看出從粉絲團進入連結的成效。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8"]▲負面回饋是目前少人在談,也比較少人在乎的指標,可分為隱藏貼文、隱藏所有貼文(再見了)、檢舉垃圾訊息及收回讚。
這直接關係到你的粉絲成員活動是否活躍,也會直接和你的內容走向有關。
不過也算是可以幫助篩選出與粉絲團較不相關的客群。
[caption id="attachment_193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總觸及率可以看到統整後的結果。
正常的粉絲團應該會有面積較大的色塊,維持著自己可以一直觸及到使用者的狀態。
像本站的粉絲團有相當多的「峰值」,就代表著站長我有一搭沒一搭的經營著...orz
粉絲專頁瀏覽 - 粉絲頁也是網站
在這個項目中較為特殊,值得一提的其實是第三點:粉絲專頁瀏覽。 在概念上直接把粉絲頁當作一個網站,和檢視讚的來源有類似的意義: 粉絲頁已經不再只是社群的一個子項目,他也是會被搜尋引擎搜尋到、被其他網站當作資料來源的對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4"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在這個項目下也有三部分可以檢視:專頁和頁籤瀏覽次數、其他活動、外部推薦連結。
[caption id="attachment_19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8"]▲粉絲專頁活動則是除了貼文以外的互動,像是一般人寫文章的TAG、到粉絲專頁裡留言,或是與地理位置結合之後的打卡,以及facebook提供的優惠等等。
這一樣是用以檢視粉絲專頁在貼文外的互動狀態,並且有效地與其他行銷活動結合在一起檢視成效。
[caption id="attachment_19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最後則是外部推薦連結,那本站的粉絲團最大的推薦連結當然就是本站囉~QQ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搜尋引擎、網路名片等連進來的狀態。
當某則貼文或是粉絲團本身包含相當有價值的內容資訊時,比較容易得到這樣的推薦連結。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流量通常可以收得相當不錯的長尾效應。
貼文個別分析與粉絲組成
前面一直提到概念性的改變,可惜在貼文本身和粉絲組成上,這次並沒有太多革命性的變化。
比較有趣且值得一提的是粉絲上線時間與最佳貼文類型。
上線時間不但分析到一個禮拜中每天的上線時間狀態,也清楚的把按讚曲線點出。
對於粉絲頁經營者而言,這比到處找攻略看到的黃金貼文時間要精準得多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6"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而貼文類型則是檢視過去所有的貼文內容,並將其區分為圖片、連結、狀態、影片。
如果未來facebook可以更細緻到分析其結構種類,將可以更有效的幫助經營者定義自己的最佳內容。
目前九成九應該都是以圖片為主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7"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組成就單純許多,和過去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從性別、年齡、居住地等特性,去分析組成、觸及者、參與者。
最後就是和粉絲團的成員隨機取樣相同,現在看來只會對剛開始經營的產品和粉絲團有影響而已。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8"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