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商品總覽
  • 部落格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商品總覽
  • 部落格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哲學與觀點 (47)
  • 職場二三事 (51)
  • 生活二三事 (42)
  • 職場故事 (3)
Apps行銷 (0) 想法 (2) 理念 (3) 自由 (2) 大阪 (1) 旅遊 (1) 旅遊規劃 (1) marketing (0) 行銷 (3) 12強冠軍 (0) team taiwan (0) robots.txt (1) 人生 (1) Philosophy (1) 價值 (3) 商業模式 (2) 服務 (2) 產品 (1) 品牌 (3) 客群 (2) 客群分析 (2) 社群 (3) 網路行銷 (3) SEO (1) SNS (2) 資訊架構 (1) 台灣鍵盤趴 (1) 老貓 (1) 鍵盤 (1) 下午茶 (1) 港式 (1) 祥發港式茶餐廳 (1) 美食 (1) 茶餐廳 (1) 西門町 (1) 創業 (3) 創新 (2) 商模 (2) 憤怒鳥 (1) 成功 (1) 企業 (1) 投資 (1) 管理 (2) 角色 (1) 責任 (1) 攝取 (2) 減肥 (4) 運動 (2) 飲食 (2) 傳遞 (1) 媒體壟斷 (2) 理論 (1) 資訊 (1) UX (2) 教育 (4) 設計 (1) 賈伯斯 (1) diet (1) 健康 (2) 飲食控制 (1) 孩子 (2) 遊戲 (4) 備份 (1) apps (1) LINE (1) 22k (1) 心情 (1) 抒發 (1) 反媒體壟斷 (2) 自尊 (1) 自重 (1) 道德 (1) 媒體 (1) 臥軌 (1) 關廠工人 (1) 影評 (1) 悲慘世界 (1) 電影 (1) game (1) gungho (1) 平衡距 (1) 社群黏著度 (1) 門檻 (1) experience (1) iPad2 (1) education (1) 雜談 (1) Easy Taxi (1) UBER (1) 破壞式創新 (1) 柯P (1) 柯P 意思 (1) 柯P 為什麼 (1) 柯文哲 (1) 連勝文 (1) 會議 (1) 開會 (1) 領導 (1) 威力彩 (1) 樂透彩 (1) metaether (1) metaverse (3) 元乙太 (1) 元宇宙 (2) Discord (1) NFT (2) pixel (1) pocket operator (1) 權威距離指數 (1) 創意 (1) 紀律 (1) Foodpanda (2) 回顧 (2) 新創 (1) emotional labor (1) 情緒勞動 (1) AI浪潮 (1) 人工智慧 (1) 技術變革 (1) 生成式AI (1) 關鍵字思維 (1) 悟空 (1) 遊戲市場 (1) 黑悟 (1) 黑神話 (1) 黑神話悟空 (1) 成就 (1) 挑戰 (1) 鬥嘴 (1) 負面行銷 (1) AI (1) cuboai (1) 公關 (1) 經理人 (1) 職場 (1) 職業素養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你的公司裡發生「角色混淆」了嗎?

你的公司裡發生「角色混淆」了嗎?

2013 Feb 01 職場二三事

出社會三四年,除了參與並接觸到一些公司,也聽不少朋友抱怨他們公司正在發生的狀況。從經驗中我最後統整出來,那些正在大變動以至於即將停歇業的公司企業,第一個徵兆就是「內部角色混淆」。 為了釐清這件事情的徵兆,特別在這一篇當中談一下:企業內有那些角色?又會發生怎樣的角色混淆?   [title] 企業/公司的角色[/title] 我們要先打破一個觀念,請你不管是老闆或是員工,先了解到:並沒有哪一個角色「真正擁有一間企業」;老闆沒有了員工就要全包、員工沒有了老闆就要吃自己,企業公司是一個被認同的商業體,是一個分工複雜的生物,他必須要有經營下去的凝聚力和許多生產財才能夠存活,只有員工沒有錢公司會倒,老闆沒有員工也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一間公司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每個人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要記得,企業是一個擁有生命力的生物,生命力則來自企業內部角色的互動與聯繫。 根據角色本身的功能不同(富有程度的不同),可以分成內外總共七種角色,內部包含了:投資者、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外部則有消費者和合作夥伴,恰恰介於內外之間的則是顧問,大部分的人都會面對投資以外的角色(富有程度的不同 again),最大的差異性在於所付出的主要知識、所想得到的報償不同。 我們會先談完這七種角色,再來談談角色混淆。  

[title]投資者 - one for the money, two for the show.[/title]

不要再度爛你的股東或是獨資老闆了,問問自己:你會買一塊不能看的螢幕、或是一張不能坐的椅子嗎?一般人是不會,但是當你很有錢的時候那又不一定了(所以我說你不懂有錢人在想甚麼嘛!!)。 為錢來、為錢走,是簡單易懂的投資者;為名來、為名走,是高級又想逃稅的投資者。總之既然稱為「投資」,沒有人會去投資沒有利益的標的物,會計財務報表是投資者最該關心的,戶頭裡的錢增加是投資者最想看到的。 商業行為是一個誠信互惠的過程,基於此點,企業跟投資者之間的關係,在於企業有沒有履行對投資人的承諾 - 也就是賺錢(每股獲利);當然很多事情可以包裝、過包裝,讓你看到一個漂亮的空殼投資標的,時間和市場早晚會消滅他們。 投資者是特殊的、敢冒險、勇於承擔的,以下所有領死薪水的角色都應該要好好地感謝這群投資人,沒有他們的冒險犯難,你不會有薪水;而最後要承擔所有風險的,也會是這群人。  

[title]決策者 - 承上啟下、瞻前顧後、小心求證、大膽執行[/title]

決策者通常根據其決策領域的不同會被冠上CXO的職務,越大的公司越會出現各種不同的CXO,在一般規模的公司中,決策者依然要負起觀察市場、決定產品走向、決定策略、訂定管理細則,如果決策者沒有市場產品相關的know how,就會另外被冠上「橡皮圖章」的稱號。 知名的決策者如賈伯斯、比爾蓋茲、馬雲、郭台銘、戴勝益等等,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人在版面上用魄力、經驗、高瞻遠矚的角度,來為企業和未來發展下一個重要的決定; 台灣人非常喜歡決策者「能夠話事」的感覺,所以大部分的決策者都成為橡皮圖章,像是全球知名的bumbler等一行人... 決策者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如:行銷、市場、產品、策略、風險,這些高階知識與技能為他們帶來高薪的同時,他們也會產品或企業帶來高收入,只要考慮一個正確的決策可以影響大企業全年收益的10%,那年薪百萬似乎還是客氣的待遇。  

[title]管理者 - 同時玩弄五顆球的藝術表演者[/title]

人說人生當中有五顆球,分別是工作、愛情、親情、友情和健康,管理者手上也有五顆球,分別是決策、規劃、管理、執行、合作。 我們可以把企業當作聖誕樹,最上端(投資人)的決定越到下面會越大,當到達執行者手上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又一個的裝飾品,但是中間這些枝節則仰賴管理者去支撐起來。 管理者必須把一個統籌型的決策再分拆、重新規劃成可以被執行管理的企劃,在上下溝通的脈絡中形成枝節,一方面要把決策往下貫徹,一方面要把執行回報成數字管理,甚至於還要處理部分的業務執行。 所以管理者的工作相當龐雜,沒有同時掌控多件事情的管理技巧是沒有辦法勝任的,但是亞洲企業相當礙於合理的升遷,以至於彼得原理在眾多企業裡層出不窮...  

[title]執行者 - three to get ready and four to go go go![/title]

相信這一篇文章出去,閱聽者的95%都是執行者,因為這正是撐起龐大企業公司和社會的真正力量。 執行者又可以根據其專業技能細分出很多職業,像是行政、財務、人資、行銷、業務、工程、視覺...等等,執行者和投資者正好在企業內部的頂端和底端,去掉中間相當複雜的策略和管理,當一個決定誕生時,執行者手上就有很多事情就要開始動了。 其實執行者可以看做「投資自己的投資者」,只是這個資本是時間、是專業知識、是勞力,投資出去之後一樣變成錢和名氣和成就感回到己身,如果工作時和最後得到的薪資能夠讓你感到愉快,那就表示你選對了投資標的物,反之則就要考慮要將未來投資在哪了。  

[title]合作夥伴 - 產業鏈的上下左右,好鄰居或惡鄰居[/title]

一旦一個企業/公司/產品誕生,他必定位於產業鏈的某一個位置上;誠如沒有可以獨立生存的人,世界上並沒有「位於所有產業鏈之外」的行業。 產業鏈的上下關係有上游、下游,左右關係有競品和友好同業,通常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係,甚至於在利益上直接以交換持股作為手段互相箝制,以保持企業間可以友善的合作並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當然,這個合作夥伴也包含了通路商。 作為產業鏈的最末端,通路商的力量幾乎掌握了整個產業鏈的生死,不過只要維持著「好鄰居」的關係,整個產業鏈都可以蓬勃且健康的發展。  

[title]消費者 - 衣食父母,也就是你真正的老闆[/title]

消費者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如果客群不買單,所有內部的角色都別想混飯吃了... 所以現在從產品到服務都往UX(User Experience) 的方向發展,在企業組織之外,最大且最不能忽視的就是消費者,現在多有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經驗的顧問機構,一切都以最後真正買單的人為考量。 同樣的情形不論發生在B2B或B2C都一樣,顧好你的消費客群,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並宣揚你的價值與主張,這都會是在整個外部關係的第一要務。  

[title]顧問者 - 內外之間,可以載舟、可以覆舟[/title]

顧問身處企業內外之間,一方面可以體會到外部發生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用旁觀的角度看清楚內部實際的狀況,不論是改正現有的問題或是導入新的看法與技術,顧問在企業發展的途徑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顧問的定位必須非常客觀、超然、跳脫,士氣問題不能交給ISO顧問,流程問題不能交給行銷顧問,當顧問為了宣揚自己的專業而插手到內部角色時,反而會造成管理上的混淆,內部角色應保留其原有的流程和溝通模式,顧問之後、決策決定、管理布達、執行貫徹。 即便也是有所謂「執行顧問」一職,那其實也是直接把顧問納進內部角色並賦予其決策或管理的職能了。  

[title]角色混淆 - 一場不甘寂寞的鬧劇[/title]

台灣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投資者,在二十年前取得成功的這票人,他們手上有著或多或少的錢,大家都知道「拿錢賺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角色混淆就從投資者的不甘寂寞開始發生。   當投資者缺乏自我角色的認知 -- 你只是有錢,並不是賺錢的專家 --,就會開始(幻想)在自己所投資的企業裡看到一群看起來不適任的決策與管理者,忽略了自己其實想要賺錢以及並沒有職能的事實,以金錢的壓力介入決策。 這時候投資者心裡會充滿「我出錢、我也跳下來做」的成就感,但並沒有意識到事情已經開始走了偏門,產品與服務的發展已經不再是消費者所需,而是迎合自己想法而已。 管理者在此時會產生混淆,為了貫徹錯誤的決策,開始出現錯誤的布局與規劃,甚至於交代到執行者手上時,都會讓執行者充滿質疑,相信大家都很常聽到:「你確定要這樣做?」,此時聖誕樹裡面已經充滿了不信任感,枝葉間的溝通聯繫開始變薄弱。 接著就發生執行者干涉管理、管理者干涉決策,並且在投資人氣勢強弱的差異之下,產生了各種諸如「挾天子以令諸侯」或是「年前宣布裁員一半」或是「工程師你從現在開始去跑業務」的可笑鬧劇,角色混淆與互相干涉的情況越多,事情就變得越混亂。 發展到這樣已經是一齣很難收尾的鬧劇,想要挽回顏面的老闆會開始尋求外部資源的幫助,可能是合作夥伴、可能是顧問,但是並沒有辦法解決角色混淆的問題,或反而引起更嚴重的內外混淆,最後導致所有人越陷越深,只能以再見收場。   其實角色混淆種類非常多元: 由上而下的投資干涉決策、決策干涉管理 由下而上的管理干涉決策、執行干涉決策 由外而內的合作夥伴干涉決策、顧問干涉管理 角色混淆有各種情況組合,每一項都可已導致企業的混亂乃至於覆亡,最可怕的是,這種基於心理因素的混淆,幾乎是很難可逆的。 一旦投資人開始講話大聲、宣布政策...一旦業務開始教經理要怎麼管理公司...一旦顧問建議老闆先從裁員一半開始做起... 我想幾乎就可以看見未來的發展,求得越多、得到的反而越少,而最終投資人失去信心、消費者失去興趣,公司企業只能宣告死亡。 追根究柢,問題還是在於自我角色認知和互相尊重上。   [title]新創事業 - 抱歉,你與角色混淆無緣[/title] 以上談的都是稍具規模的企業,但是新創事業具有彈性和小組織的特質,角色難免有重疊的地方,但是角色混淆問題較著重在管理與組織中會發生的情況; 在面臨角色混淆的問題之前,新創企業在初期的階段中,更應該了解的反而是外部角色和自己之間的關係,像是對消費者的價值主張、和產業鏈上下左右的競合關係等等。 新創事業從頭開始走起,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除了創造價值之外,從最小處開始幹起的決策人,最終能夠成為一票有錢又能賺錢的決策者,我想這正是目前社會需要被灌注的力量。   [title]結語[/title] 孟子當年跟我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企業中也是一樣的。 台灣我所觀察到最讓人不能接受的就是根深蒂固的「家奴思想」,老闆是人、員工也是人,如果老闆成為老闆是期待作為人的待遇,為什麼不能把這種同理心用在員工身上? 如果老闆回家了,為什麼員工要繼續加班?合理的待遇該是甚麼?如果老闆留下來加班了,難道員工沒有家庭、不顧健康、不需要生活嗎? 可悲的是,當這些員工有朝一日醜媳婦熬成婆了,就拿往日的榮光作為要求員工的基準,所以才造就了整個台灣扭曲的就業環境... 認清自己的角色、責任、權利與義務,要了解的是自己到底為自己和社會,到底有沒有帶來正面的影響... 慎之,也共勉之。
  • 企業
  • 投資
  • 管理
  • 角色
  • 責任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friDay「策展型電商」策略之我見

  • 2014 Nov 06

OKR,不應淪為營運上捨本逐末的混淆戰術

  • 2019 Jul 23

網路在統治人類之前,永遠只會是工具

  • 2013 Feb 28

奇異博士II觀影前須知(無雷)

  • 2022 May 06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2013 Jun 28

無知,是美好的,值得尊重

  • 2019 Feb 14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