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商品總覽
  • 部落格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商品總覽
  • 部落格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哲學與觀點 (47)
  • 職場二三事 (51)
  • 生活二三事 (42)
  • 職場故事 (3)
Apps行銷 (0) 想法 (2) 理念 (3) 自由 (2) 大阪 (1) 旅遊 (1) 旅遊規劃 (1) marketing (0) 行銷 (3) 12強冠軍 (0) team taiwan (0) robots.txt (1) 人生 (1) Philosophy (1) 價值 (3) 商業模式 (2) 服務 (2) 產品 (1) 品牌 (3) 客群 (2) 客群分析 (2) 社群 (3) 網路行銷 (3) SEO (1) SNS (2) 資訊架構 (1) 台灣鍵盤趴 (1) 老貓 (1) 鍵盤 (1) 下午茶 (1) 港式 (1) 祥發港式茶餐廳 (1) 美食 (1) 茶餐廳 (1) 西門町 (1) 創業 (3) 創新 (2) 商模 (2) 憤怒鳥 (1) 成功 (1) 企業 (1) 投資 (1) 管理 (2) 角色 (1) 責任 (1) 攝取 (2) 減肥 (4) 運動 (2) 飲食 (2) 傳遞 (1) 媒體壟斷 (2) 理論 (1) 資訊 (1) UX (2) 教育 (4) 設計 (1) 賈伯斯 (1) diet (1) 健康 (2) 飲食控制 (1) 孩子 (2) 遊戲 (4) 備份 (1) apps (1) LINE (1) 22k (1) 心情 (1) 抒發 (1) 反媒體壟斷 (2) 自尊 (1) 自重 (1) 道德 (1) 媒體 (1) 臥軌 (1) 關廠工人 (1) 影評 (1) 悲慘世界 (1) 電影 (1) game (1) gungho (1) 平衡距 (1) 社群黏著度 (1) 門檻 (1) experience (1) iPad2 (1) education (1) 雜談 (1) Easy Taxi (1) UBER (1) 破壞式創新 (1) 柯P (1) 柯P 意思 (1) 柯P 為什麼 (1) 柯文哲 (1) 連勝文 (1) 會議 (1) 開會 (1) 領導 (1) 威力彩 (1) 樂透彩 (1) metaether (1) metaverse (3) 元乙太 (1) 元宇宙 (2) Discord (1) NFT (2) pixel (1) pocket operator (1) 權威距離指數 (1) 創意 (1) 紀律 (1) Foodpanda (2) 回顧 (2) 新創 (1) emotional labor (1) 情緒勞動 (1) AI浪潮 (1) 人工智慧 (1) 技術變革 (1) 生成式AI (1) 關鍵字思維 (1) 悟空 (1) 遊戲市場 (1) 黑悟 (1) 黑神話 (1) 黑神話悟空 (1) 成就 (1) 挑戰 (1) 鬥嘴 (1) 負面行銷 (1) AI (1) cuboai (1) 公關 (1) 經理人 (1) 職場 (1) 職業素養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行銷到底該拿粉絲團怎麼辦?

行銷到底該拿粉絲團怎麼辦?

2013 May 20 職場二三事
社群行銷,絕對是近四年來最令行銷人頭痛的一個題目。 乍看之下好像是一個「最省錢的行銷方式」;但是實際著手時,除了廣告還要活動,做完了還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幫公司賺錢。 雖然許多人提出了社群的黃金經營準則,但是這不上不下的現象並沒被改善,重點還是在於:缺乏一套評斷社群經營的標準。  

先放棄那塊想像中的美好吧

主管心中對於「進行社群行銷」,都有著這麼一張美好的圖形(藍線): [caption id="attachment_1867"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開站→活動→成長 持續成長直至下次活動 開站→活動→成長
持續成長直至下次活動[/caption] 而一個好的粉絲團所帶來的收益應該長這樣(紅線): [caption id="attachment_1868"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粉絲總人數/討論數 可以一定比例的轉換出訂單或收益 粉絲總人數/討論數
可以一定比例的轉換出訂單或收益[/caption] 但是事實上的曲線通常會是(黑線): [caption id="attachment_1869"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開站之後的活動帶來的極高的粉絲活動效益,但是隨著經營的時間推進,幾乎成為無效的粉絲群。 開站活動帶來極高的粉絲活動效益,但隨著經營時間推進,幾乎都是無效粉絲群,空有人數,沒有意義和營收。[/caption] 這類粉絲團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徵,而這些特徵來自於對黃金經營準則的錯誤解讀,例如:
  1. 黃金發文時間
  2. 提出問題和粉絲保持互動
  3. 試圖用平易近人的內容打入一般人
  4. ....
  如果你的粉絲團已經符合了上述所畫曲線,並且堅持以上幾點黃金經營準則,我幾乎可以確定的說: 現在放棄你的粉絲團重新開始吧,感謝facebook把介面設計得如此令人容易淡忘,一切都還來得及;社群經營真的不是發發笑話就可以搞定的,除非,你經營的是個搞笑粉絲團。  

先釐清概念

社群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東西,它可不是facebook誕生之後才有的,在此引用李全興老師(老查)所述: 社群,是一群人,因為共同的事件或興趣,產生了關聯性。 此定義雖然看來籠統,但是卻清楚了點出了三件事:一群人、共同事件、關聯性。   所以,一開始作衝粉絲數的活動,會使得其中的要素:事件,被限縮在活動,關聯性也因為活動的結束而結束了。   我根據一般官方粉絲團的主要目的和溝通事項及成長歷程,先將粉絲團定義為四類:
  1. 品牌型粉絲團
  2. 知識型粉絲團
  3. 導購型粉絲團
  4. CRM型粉絲團
  品牌型粉絲團:著重在粉絲的參與度,並且重視品牌與其價值的連結,並將其對社群進行溝通(重參與比例)。 知識型粉絲團:最主要的努力,在於把知識包裝得讓任何人都可以輕鬆了解,並且重視此知識的擴散性(重分享)。 導購型粉絲團:有目的地讓看到發文的人有購物的慾望,並且導進一個連結,直接追蹤其轉換的成效(重轉換)。 CRM型粉絲團:透過小編和粉絲的互動,有意識的進行一對多的關係維護,以至於客製化的服務(重討論)。   其實一個粉絲團的成長過程,幾乎都會綜合以上四種類型,最終成為以其中一項功能為主的整合型粉絲團。 總之,先釐清這個粉絲團要的是甚麼,才是最重要的,而這答案絕對不只是粉絲數這麼簡單。  

把經營粉絲團科學化

根據企業、服務、產品的策略和發展,延伸上述定義來自問一個問題: 經營這個社群,是預期對甚麼對象?甚麼事件?產生甚麼關聯?   在此我利用一個三向圖,來說明這三個屬性可能的組合: 對象:已知客群、未知客群、一般大眾 事件:品牌愛好、求知求識、功能需求 關聯:互動、分享、轉換 [caption id="attachment_187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人-需求-關聯的三向圖 人-需求-關聯的三向圖
概念來自「智力結構論」[/caption] 藉此可以生出3*3*3共27種組合,例如:讓一般大眾產生品牌愛好並且分享、讓未知客群瞭解產品功能並且轉換。這樣分析,是不是比較清楚發文的目的了呢?   長期來看,對於一段時間內的內容必須要有計畫地去設計策展,在這段時間內的經營必須是引導式而且擁有最終目的的;然後根據粉絲頁的目標,去對每則文章做加權式的計算(概念一樣來自李全興老師)。 以部落格為例:   越多人分享才是我的目標,那每則文章的KPI就可以設定為: (like+discussion*4+share*13)/fans  (參考來源:Facebook粉絲專頁應該求“讚”還是“分享”?)   透過一個excel來管理記錄所有文章的成效,將粉絲團在時間軸下用同一個標準進行比較, 在不同文章之間,才能夠比較出彼此的成效,並且研究出甚麼樣的策略對粉絲最有效果。 這樣才能擺脫透過facebook工具看得霧煞煞的困擾。  

結語

本篇僅僅只是社群經營的其中一個部分,可以說是著重於概念的釐清。 社群經營不應該是一個「小編今天特別想到...所以...」的隨興內容,而是更有科學和計畫的內容行銷。   除了按讚和根本不知道怎麼計算出來的討論人數之外,社群一直缺乏有效的指標, 也因此讓社群行銷處在一個「看似重要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位置。   我很慶幸自己在接觸到行銷的最初就學到一個概念:行銷最終的目的就是銷售成績。 在此提出對於社群經營的一點看法,並且希望這件事情能夠更加科學化,除了幫助行銷人更有效的去規劃社群行銷,也希望能為企業帶來真正可見的收益。   或有不盡之處,還歡迎大家不吝賜教討論~ 萬分感激。   end.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唐伯虎點秋香 之 年終何在

  • 2013 Feb 04

APPLE你肯定是嫌自己股價不夠低吧?

  • 2013 Mar 28

別為了做網路而做網路

  • 2013 Feb 06

新創商業模式的利潤應該被精算(一)

  • 2012 Oct 24

如果可以,能不能不要投柯文哲?

  • 2014 Nov 26

robots.txt與搜尋引擎收錄結果

  • 2012 Nov 01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