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 即將出發去大阪

    離職之後(未來詳述離職的原因和其中曲折),即將出發去大阪玩囉~

    這陣子除了做了不少功課之外,最主要是玩出不少規畫行程的工具。

    會盡快與各位分享唷~

    當然也敬請期待大阪行的遊記和食記吧~

  • 世界的進步,源自免於恐懼的自由

    世界的進步,源自免於恐懼的自由

    這可能是最多警訊的時代。

    掙扎著進步,或掙扎著生存?

    現代人做得多、賺得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你有多少次在美夢中醒來?又有多少次能夠輕鬆入睡?

    每天清晨,你懷抱壓力起床,通勤、打卡,心裡開始倒數下班時間,期待晚上看哪部影片來消磨一天。每個月的薪資早已被房貸、卡債、甚至是你一直想要的 iPhone 分割殆盡。

    閒錢在哪裡?買樂透似乎成了最穩定的投資。

    世界變了,可我們卻不知道到底變了些什麼。
    於是,我試圖解析這個變化,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方向。


    盤尼西林的故事與我們的未來

    你聽過盤尼西林的發現故事嗎?

    1928 年,佛萊明在一次失敗的實驗中,發現了被青黴菌污染的培養皿。後來,科學家們成功提煉並量產盤尼西林,拯救了無數生命。

    這是一個關於觀察、失敗與價值的故事。最終,佛萊明成功了,盤尼西林成功了。

    在這樣的故事薰陶下成長的孩子,曾立下「我要當科學家」的志向。偉人故事的教育方式,曾經是成功的。

    但現實呢?

    你現在的工作,與你童年的夢想有關嗎?
    大多數人沒有成為科學家,甚至連過去所學都無法運用在職場上。
    更嚴重的是,許多人根本沒有靜下來思考、選擇人生方向的機會。

    最終,我們或被人生推著走,或被人生拖著走。這條路會帶我們去哪裡?我們又想要得到什麼?

    如果教育曾教會我們夢想,為什麼我們最後卻走向了另一條路?


    恐懼讓我們停滯不前

    我們屈服於恐懼,而非突破恐懼。

    在東方社會,我們習慣壓抑情緒,害怕在人前展現悲傷、喜悅、憤怒,甚至恐懼。

    但最值得警惕的是,恐懼是一種最容易被忽略的情緒
    我們知道生物會害怕火焰,卻難以察覺自己害怕黑暗、噪音、血液,甚至害怕失敗、害怕被討厭、害怕改變。
    這些恐懼被社會價值觀進一步壓抑,成為「膽小」的象徵,讓我們選擇忽視它。

    然而,正是這些被忽略的恐懼,使我們停滯不前,讓我們陷入困境。


    免於恐懼的自由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提出人權的「四大自由」:

    1. 言論自由
    2. 信仰自由
    3. 免於匱乏的自由
    4. 免於恐懼的自由

    台灣擁有前三項自由,但我們真的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嗎?

    薪資不理想時,台灣人選擇忍耐,因為害怕減薪、害怕被裁員。
    環境不公正時,台灣人選擇沉默,因為害怕動盪、害怕成為犧牲品。

    我們放棄了進步的可能性,屈服於恐懼,卻依然自詡身處自由之地。
    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法律,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沒有勇氣面對恐懼,沒有試圖解決恐懼,於是困境持續發生。


    夢想、價值、使命、進步

    童年的教育告訴我們,偉大的人會為社會、人類的進步付出努力。
    然而,進入社會後,現實的第一波恐懼襲來,我們開始退而求其次,尋找「最容易實現的價值」。
    有人選擇公職,有人安於小職員,甚至有人讀完碩博士後,只能靠兼職維生。

    這些人退回了自己的舒適圈,沒有人幫助他們面對恐懼,社會也沒有引導他們突破恐懼。

    我們害怕匱乏,害怕群體壓力,害怕權威,害怕丟臉,甚至害怕自己都無法說清的恐懼。
    於是,我們努力生存,但不再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努力。

    那些早已建立舒適圈的人,振振有詞地說:「來,和我的夢想一起努力吧。」
    但他們忘了,當一個人被恐懼束縛時,光靠夢想是無法驅動他的。

    即便是最個人的價值觀,我們也應該建立起一個基本的使命感:讓自己過得更好。
    這並不是自私,而是一種責任。


    後記:真正的選擇,從面對恐懼開始

    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這種感受太過強烈。

    此時此刻,台灣正在經歷許多光怪陸離的事件——
    華隆罷工、媒體壟斷、經濟衰退、資金外移、出口下滑……

    人們責怪政府,責怪世界,卻從未思考如何改變自己。
    有一百萬人,就有一百萬個藉口。

    但我想問——
    你,有沒有真正面對自己的恐懼?
    你,有沒有試著讓自己過得更好?

    我問自己——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的使命在哪裡?

    於是,我提筆寫下這些想法。
    這或許只是面對恐懼、解決人生難題的第一步

    但至少,這是一個開始。

    願我們在午夜夢迴,帶著微笑說:「我們度過了那些困境,來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