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 逆圖靈測試 – AI 世代人才測驗

    逆圖靈測試 – AI 世代人才測驗

    這陣子又開始出現很多對於 AI 對教育帶來正負面影響的討論,我認為或許在下一個階段企業的面試實境中,會出現所謂的「逆圖靈測試 ( Reverse-Turning Test )」,也就是我們要開始辨別「在 AI 協助下表現更佳的人才」,我總結可能會有以下的測試:

    一、個人經驗脈絡連續測驗 ( Personal Experience Context Continuity )

    這包括了橫向的敘事情緒、真實的個人反思,以及縱向的聯想省思能力,能夠連貫過去經驗的事件細節與當下問題或議題串聯;

    其中,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獨立且豐富的個體,失敗的省思與成功的經驗都是不可或缺的經歷,能夠將實際省思與經歷作為跨界與跨問題的思考前提,將會是個人在 AI 協助下表現更佳的絕佳能力。

    二、個人情感道德共振測驗 ( Personal Emotional Moral Resonance )

    在面臨利益衝突時,願意做出自揭風險或讓利決策,這樣價值承擔的高道德思維,將比傳統意義上的忠誠來得更有意義;

    而在面對管理或顧客時,對微表情、語調變化的同步回應,將充分反應一個人是否能即時共情的能力,這也能為工作環境更增加實際的人味。

    三、身體實作即興創意測試 ( Embodied Spontaneous Creativity Action )

    「使用工具的能力」、「認知-反應-動作」的實際回饋、「即興創造與表現能力」,這都是 AI 暫時無法做得比人更好的事項。

    若能現場利用隨手物品組裝低成本器具、表達或說明一個抽象概念,甚至只是展現出獨到的美感及品味,都能讓人在工作中更為突出。

    若未來遠距工作甚至是「代理人概念」更加落實,將可以透過

    1. ESCA 快速辨識並驗證真人↓

    2. PEMR 認識其價值抉擇與同步情感↓

    3. PECC 滲入追溯私有經驗、檢驗聯絡性

    的上述順序,快速的認識對方,並保有審核的空間。

    最終企業或人資要擁有一個自己的「逆圖靈儀表板 ( R-TT Dashbaord )」,用來分辨並評估自己需要的人才,並且持續更新迭代,得到更多面向與長期行為的驗證。

    以上,你認為這一整篇所敘述的測驗與場景,適合你的企業嗎?

    又或者,這根本是一篇 AI 創作出來的假想文字呢?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surge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AI is having on education. I suspect that, at the next stage of hiring, companies will introduce a so-called “Reverse Turing Test” (R-TT)—a way to identify candidates who perform even better because they know how to partner with AI. I foresee three possible test modules:

    1.Personal Experience Context Continuity (PECC)
    This probes a candidate’s horizontal narrative flow, authentic self-reflection, and vertical associative thinking—linking detailed past events to present problems or topics. Being able to draw on both failures and successes as raw material for cross-domain reasoning will become a standout capability in an AI-augmented world.

    2.Personal Emotional Moral Resonance (PEMR)
    When interests collide, candidates who voluntarily disclose risks or share benefits show higher-order moral judgment—far more meaningful than traditional notions of “loyalty.” In management or customer settings, their ability to mirror micro-expressions and tone shifts demonstrates real-time empathy, adding genuine “human warmth” to the workplace.

    3.Embodied Spontaneous Creativity Action (ESCA)
    Skills such as tool use, rapid “perception-reaction-movement” feedback loops, and improvisational creativity remain areas where humans still outperform AI. Assembling low-cost props on the spot, explaining an abstract concept with everyday objects, or simply exhibiting distinctive aesthetic taste can all help a person shine at work.

    If remote work and the “agent” concept keep advancing, an interviewer might:

    1.Use ESCA to verify the candidate is a real human on the spot
    2.Apply PEMR to understand their value trade-offs and emotional synchrony
    3.Deploy PECC to trace private experience and test contextual linkage
    —creating a fast yet reliable vetting flow while retaining room for judgment.

    Ultimately, HR teams will need their own Reverse Turing Dashboard (R-TT Dashboard) to distinguish and assess the talent they require, continuously iterating it to capture more dimensions and long-term behavioral evidence.

    What do you think—would these tests and scenarios suit your organization?

    Or could this entire essay be nothing more than an AI-generated thought experiment?

  • 動態標準,才是真正的管理公平

    動態標準,才是真正的管理公平

    優秀主管的高度,在於洞悉夥伴的當前能力,並接受其階段性差異。

    若夥伴目前僅有60分,讓他把60分做到極致也是完美,此時硬逼100分只會適得其反。

    待其認知提升至100分,再談100分成果,才能把100分視為新起點。猶如網站開發從MVP到正式版,標準亦須隨版本提升。

    拿同一把尺硬套所有人,是無理苛求;引導每人發揮極限,才是優質管理。主管應在團隊低於營運底線時要求改進或果斷汰換,而非袖手旁觀。

    有人質疑:如此不就放任?當然不是。期待與要求皆需動態調整,主管視野必須遠高於夥伴,方能持續拉高標準、帶動進步。若團隊已撞上主管天花板,該檢討的是主管格局;若個體無法在合理要求下成長,就讓他離開。

    當為則為。

    你的團隊也在實踐動態標準嗎?

  • 關於 CUBO 職場事件

    關於 CUBO 職場事件

    Cubo的職場事件過於複雜,以至於難以理清自己的思緒。從大眾的視角來看,加害者、資方、被指控的霸凌者,這些身份都集中於同一個角色,在這種情境下,純粹地指責某個人是最簡單的選擇。

    然而,事件的另一面卻鮮少被討論——來自壓力、情緒的影響,甚至是下對上的公開輿論可能造成的反向傷害。所有這些層次的討論,都被生命消逝這一沉重的議題所掩蓋,使我們難以深究其因果與脈絡。

    知識分子在這裡面臨兩難:是停留在對一條人命的悼念,還是轉而從社會安全網的角度剖析事件,探討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對於經歷過新創、成長型企業,曾經深陷辦公室政治的人來說,這些問題並不陌生。我們都明白,事情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甚至在某些時刻,我們自己或許也曾陷入加害者的黑暗情緒之中,亦或因為責任與正義感,而無意識地將自己放在被害者的位置上。

    某種程度上,即便我仍然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於工作,但我也同時學會如何面對挑戰,並將挫敗與失望從生活中切割開來。

    因此,為了更有條理地探討這個議題,我將另外撰寫一篇文章,專門記錄職場心態的調適,以及在離職或職場轉換時應具備的心理建設,以避免與這次事件混為一談。

    同時,我也沒想蹭甚麼流量,就是留一個紀錄與想法。

    人資範疇的公關管理:處理內部溝通的關鍵策略

    這幾年來,我們經常在社群平台上看到長篇離職信,內容往往直接點出個人經歷,甚至揭露職場霸凌等內部問題,並在網路上迅速流傳,引發廣泛討論。

    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樣的情況通常代表企業內部溝通不暢,或管理階層未能建立有效的內部信件處理與保密機制。如果企業在積極面上加強溝通,或在消極面做好風險控管,也許就不至於走向這種「最終大爆料」的結果。因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提供主管管理訓練與完善申訴機制

    建立主管一對一溝通訓練,確保管理者能有效傾聽與回應員工需求。同時,企業應設立可信賴的內部申訴管道,如匿名意見箱、申訴專線或第三方調解機制,讓員工在遭遇不公時,能夠透過正式途徑尋求解決,而非選擇公開發聲。這樣不僅能減少企業形象受損的風險,也能確保問題在內部獲得有效處理。

    2. 強調保密與尊重原則

    所有員工(包括高層)應遵守職場保密守則,在處理離職信等內部文件時保持專業,不隨意對外公開內部討論內容。如有違反,應啟動內部調查機制。然而,企業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應平衡「保密」與「尊重」,確保不侵犯離職員工的言論權利,而是以負責任的方式回應他們提出的質疑。

    3. 主動回應與承擔責任

    當內部信件內容外流或被公開討論時,管理階層應迅速、坦誠地回應,而非試圖掩蓋真相。針對離職信中提及的問題,應展現調查與改進的決心,而非僅以法律或行政手段試圖壓制輿論。企業的誠信度,往往取決於其如何處理這類敏感問題。

    4. 建立內部信件處理機制

    企業應制定明確的內部溝通與存檔流程,針對離職信等敏感文件標註機密等級,並限定閱覽對象,以減少不必要的資訊曝光風險。此外,對於電子郵件或社群貼文,企業可設定只讀權限或禁止轉發的規範,確保內部溝通不會被外部誤用或曲解,進而影響企業形象。

    —-

    以上措施,都是人資範疇內的公關管理,換言之,公關的原則負責指導,實際執行的權責單位則應歸屬於人資。這種角色區分至關重要,因為新時代的企業管理應該以人為本,而非營造一個「東廠」機構,透過八卦與小圈圈操控團隊氛圍。

    在資訊透明的時代,試圖刪文、封閉資訊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領導者應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本身,而非僅關注如何平息輿論,唯有如此,才能兼顧內部機密的維護,同時展現對員工訴求的尊重與承擔。

    這個時代的忠誠與背叛:職場價值觀的轉變

    台灣的「職場倫理」呈現出多重文化的影響——有中式儒家的「君臣父子」、日式的「終身奉獻」,少數企業採用美式的「效率與扁平」,但最常見的還是台式的「視狀況而定」。在過去,職場忠誠被視為一種美德,員工對公司效忠,而公司則回饋以穩定的職涯與保障。

    然而,隨著資訊透明度提升、產業競爭加劇,企業必須持續適應變革,而員工的職涯發展也變得更加多元。我們甚至可以說,隨著人類壽命延長,一生中需要經歷多段不同職涯已成為常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忠誠」與「背叛」的定義已經產生深刻變化。

    1. 忠誠的底線:什麼行為才算背叛?

    近期有一篇爭議性極高的文章,作者大言不慚地分享自己如何成為「薪水小偷」,刻意在工作中偷懶、規避責任,又或者更甚者利用職位為自己謀取額外利益。這類行為早已踩過了職場道德的底線,因為它破壞了最基本的勞雇契約精神。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職場的本質是基於對價關係,員工提供專業與時間,企業則給予報酬與成長機會。忠誠的核心,不是對公司絕對效忠,而是在這段合作關係中,雙方能夠履行契約精神,展現相對應的價值。

    因此,當企業能夠提供合理的發展機會、公平的待遇,並尊重個人的專業價值時,員工自然願意留下來。而若企業未能履行承諾,員工選擇離開,則不應被視為背叛,而是對自身權益的合理選擇。

    2. 職場忠誠的現實:期待還是雙重標準?

    過去,職場倫理強調「忠誠」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責任,員工不僅要全心奉獻,甚至連職涯轉換都必須「有義氣」。然而,當企業面臨市場變動時,卻往往毫不猶豫地裁員、重組、外包,犧牲員工的工作穩定性。這讓許多職場人開始質疑:如果企業可以基於市場考量隨時終止勞雇關係,為何員工不能基於個人成長選擇離開?

    如果忠誠只是單方面的要求,那麼它就成了一種不對等的枷鎖。真正的忠誠,應該是雙向的,企業若只想透過道德綁架來要求員工留下,卻無法提供對等的支持與回報,那麼員工的離開就不是背叛,而是合理的選擇。

    3. 跳槽、內部創業、兼職:忠誠與背叛的模糊界線

    現代職場不再以「終身僱用」為標準,員工不再將單一公司視為唯一歸屬,而是更加關注個人成長與職涯發展。這使得「跳槽」、「內部創業」、「兼職」等行為變得普遍,但同時也讓「忠誠與背叛」的界線更加模糊。

    跳槽是背叛嗎?

    如果一名員工在公司付出多年努力,卻發現無法獲得應有的發展機會,選擇跳槽到更適合的平台,這應該被視為合理的職涯選擇。然而,在某些企業文化中,離職仍然被視為「不忠」,甚至對離職員工貼上「沒感恩之心」的標籤。事實上,這種心態反映的並非員工的問題,而是企業對人才流失的焦慮。

    副業與斜槓:個人成長還是信任危機?

    隨著「斜槓文化」的興起,許多員工開始發展副業或兼職,尋求多元收入與個人成就。但這在某些企業中,仍被視為對忠誠的挑戰,甚至成為被質疑的理由。

    關鍵點在於:副業是否影響本業?

    如果員工能夠平衡主業與副業,並確保不影響工作表現,那麼這應該被視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員工因為副業而影響本職,甚至暗中使用公司資源發展個人事業,那麼確實會引發信任危機。

    說到底,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斜槓,而適合的人自然會找到一片天地。而企業與員工之間,應該透過清楚的規範與信任機制來避免衝突,而不是單方面將「副業」視為對忠誠的挑戰。

    4. 從忠誠到共識:未來職場的新模式

    在這個時代,「忠誠」已經不再是對企業的無條件效忠,而是基於價值與共識的雙向承諾。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已從過去的「君臣父子」或「終身雇傭」,轉變為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未來的職場忠誠,應該建立在三個核心價值上:透明與尊重、雙向選擇、價值對齊。

    在這個資訊發達、選擇眾多的時代,忠誠與背叛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單向的道德標準,而是雙方共識的結果,真正能讓員工留下的,不是忠誠的綁架,而是價值的認同與長遠的信任關係。

    高階經理人的職場素養

    高階經理人不僅是企業的決策者,更是組織文化的塑造者。他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以及面對挑戰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甚至影響整個產業的生態。然而,在現代職場中,中高階經理人的升遷往往受到時機、成就與適性的影響,但並不是所有經理人都受過足夠的訓練,具備充分的格局與智慧,能夠有效應對變局與管理人才。

    一個優秀的高階經理人,應該具備長遠視野,並能夠在市場變化與內部管理之間取得平衡。這樣的素養可以收斂成兩句話,不僅體現了高階經理人應有的職場態度,也揭示了如何在企業發展與人才管理中做出正確選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之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信念與價值

    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素養之一,是對人才的信任,以及對長遠價值的堅持,最終能夠授權,並接受不一定完美的結果。

    真正的領導者與優秀的經理人,懂得培養人才,而非控制人才。他們應該相信每個人的價值,並清楚自己在組織中的角色——不是限制與掌控,而是成就與賦能。透過有效的管理,幫助員工成長,使優秀的下屬接受挑戰,取得更高的成就與地位。

    在現代企業環境中,競爭不再只是產品與技術的競爭,更是人才與文化的競爭。當一家公司願意提供更大的舞台,讓員工自由發揮、持續成長,那麼它將不需要擔心人才流失,因為它已經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職場之一。反之,如果管理者過度在意權力,刻意設限以避免員工超越自己,那麼真正有價值的人才終將選擇離開,企業也將逐漸失去競爭力。

    對於高階經理人自身而言,「千金散盡還復來」意味著視野與信心。有些管理者因為短期的失敗或公司變動而陷入恐慌,甚至為了保住當下的利益,不惜犧牲長期發展。但真正優秀的管理者明白,市場變動是常態,企業的成敗有其週期,唯有專注於長期價值,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管理者若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並建立一個能夠讓人才發光發熱的環境,企業將會自然形成正向循環,而管理者自身也會成為真正值得信賴的領導者。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之手」——眼界與格局

    作為企業的核心領導者,高階經理人最需要的,是大局觀與穩健的心態。企業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市場變化、競爭壓力、內部衝突,這些都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學會用更高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避免自己因短視近利而陷入權力鬥爭的泥沼。

    真正成熟的高階經理人,應該明白:「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之手」,意思是身居高位者,應當有更穩健的思維與長遠的眼光,不應該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職場內耗與情緒衝突中。管理的核心,不是贏得權力鬥爭,而是打造一個能夠吸引並留住人才的環境,透過管理讓人才可以遂行任務、實踐目標。

    然而,許多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仍然習慣以控制、威嚇、壓制來管理員工,而非信任、溝通、授權。當企業內部充滿對抗時,管理層往往會將員工的合理質疑視為挑戰權威,甚至進一步打壓異見者,最終形成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文化。然而,這種做法只會讓組織變得僵化,優秀的人才選擇離開,留下的則是習慣服從、缺乏創新的員工,讓企業在長期競爭中失去優勢。

    相較之下,真正的高階經理人會選擇放眼大局,理解組織成長的關鍵不在於「掌控」所有細節,而是建立一個有機會發揮潛力的團隊。當管理者能夠超越個人權力的得失,專注於企業整體發展,企業才能真正走向穩健成長。

    結語:高階經理人的核心素養

    *一個真正成熟的高階經理人,不會被權力與短期利益蒙蔽,而是擁有更開闊的視野與更穩健的信念。他們理解願意相信價值、成就人才,才能創造真正的長期價值;更不應該陷入內耗與短視,而應該以更高的格局看待管理。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高階經理人是否具備這樣的素養,將決定企業的高度,也決定了自己的職場生命週期。那些願意相信價值、成就人才、專注長期發展的領導者,即便面對挫折與失敗,也將有能量可以真正帶領企業走向未來。

  • AI 的進程:策略、技術與場景的交匯

    AI 的進程:策略、技術與場景的交匯

    昨天與友人聊到 AI 的發展,讓我再次確認一個關鍵概念:無論 AI 如何強化人們的程式設計與實作能力,它的應用仍然圍繞在三大領域——「策略」「技術」「場景」。
    • 沒有場景,AI 只是在追逐新技術的學術研究,缺乏實際應用價值。
    • 缺乏策略,即使有了場景,應用也顯得索然無味,無法真正產生影響力。
    • 缺乏技術,場景與策略難以落地,效率無從提升。
    唯有這三者結合,才能推動 AI 在商業與社會層面的真正進展。

    (閱讀全文…)

  • 負面行銷:禁忌還是流量密碼?危機中逆轉勝!

    負面行銷:禁忌還是流量密碼?危機中逆轉勝!

    負面行銷:禁忌還是流量密碼?如何從危機中逆轉勝?

    在行銷領域,「負面行銷」幾乎是初學者最早接觸的概念之一,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列為「禁忌」的操作策略。畢竟,品牌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塑造正面形象,誰會主動希望與負面新聞扯上關係呢?

    然而,負面行銷的本質,其實並非「惡意攻擊競爭對手」,而是指品牌因競爭對手的批評、或是自身的公關危機,意外獲得大量曝光,甚至因此受益。這樣的現象,看似矛盾卻屢見不鮮。

    但問題來了——負面行銷,究竟是商業禁忌,還是另一種極限操作的流量密碼? (閱讀全文…)

  • AI 帶來的超人感與無力感

    AI 帶來的超人感與無力感

    最近在工作安排上,大概有兩到三周的時間需要投入一個專案,雖然可以檢視自己透過 AI 工作的能力,但同時就少了一些追逐新技術和資訊的時間。
    一回過神來,就發現自己兩三周所落後的感受,已經有種「錯過了一整季的新資訊與技術開發」的感覺。
    這時我才發現到, AI 正在讓我們同時經歷「超人感」與「無力感」。

    (閱讀全文…)

  • 教育挑戰:從跟孩子鬥嘴到挑戰生活

    教育挑戰:從跟孩子鬥嘴到挑戰生活

    有句話說「三歲貓狗嫌」,當孩子成長到三歲左右時,他們會經歷第一次的叛逆期。(接下來直到四十歲之前,他們會不斷找到各種理由,認為自己與父母處於對立狀態…)

    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孩子們開始掌握了「語言」這項工具,並逐漸發展出縝密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考,這個過程讓他們產生一種萬能感與滿足感。

    我認為,語言發展良好的孩子,在開始學校生活時,會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與自信心。

    但這也帶來一個副作用——「與父母鬥嘴」。有時候,連我也不能輕易在這些「嘴仗」中取勝。因此,我有個強烈的信念:「不能讓孩子在嘴砲中佔上風」。

    讓我慢慢解釋。

    去年八月,我和老婆、小孩及一群朋友前往宜蘭的那山那谷露營,第二天一早便參加了為期三小時的漂漂河活動。

    孩子們玩得非常盡興,而我則是在整條河中跌跌撞撞,消耗了不少精力。

    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是在下游即將結束前,有一個河灣突出處,這裡的水較深且有一處約四五公尺高的懸崖。

    導遊此時邀請大家:「來啊,我帶你們跳下來。」

    說完,導遊和幾位助教人員立刻示範,並保證這絕對安全。

    此時,我的兩個孩子興奮又害怕地說:「啊~~我不要~~我不敢~~」 連我老婆也有些猶豫。

    這注定了當天我無法只是旁觀了事…

    於是,我跟著前面幾位勇敢跳入潭水的學員一起攀爬上去,並對孩子說:「看看爸爸也是敢跳的!」

    「噗通!」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我迅速沉入潭水深處。 當天水量充沛且水質清澈,有了救生衣的幫助,我很快浮上水面,沒有嗆到水,並享受了一次小小的自由落體和全身浸泡的感覺。

    接著,孩子們也受到了鼓舞,和媽媽一起完成了他們的小小跳潭,並表示這是他們參加過最有趣的活動之一。

    今年我們再次來到漂漂河,但因為河水流向改變及地震造成的水質混濁,我們僅進行了漂流,未做更多活動,但孩子們依然樂在其中。

    現在,問題來了。

    如果當時我選擇放棄,事情會如何發展?

    可能,我的孩子會跟著我一起放棄,這可能會讓他們變得更謹慎,錯失許多生命中應勇於追求的機會。

    可能,他們會選擇自己跳下去,依然會覺得有趣,學習到合理的冒險,並在未來十年內笑談他們膽小的老爸。

    教育是一場無法預知結果的實驗。

    即便我跳了,他們仍然可以選擇放棄體驗,而我不應強迫他們做任何事; 但我希望作為父母,能更主動地引導孩子,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回到「鬥嘴」這件事。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輕易服輸;所以與他們鬥嘴時,我也不輕易讓步。

    當然,作為成年人,我善於運用各種工具,如傳說故事、法律、字典、定義等,來應對他們的問題或主張,並真心把孩子當作對等的成年人來對待,用成熟的話語回應他們,希望他們能從每次對話中學習。

    有時,我會故意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如圍棋、遊戲中讓他們贏; 在這些領域之外,我也會向他們請教書中的內容、昆蟲的種類與習性…

    畢竟,孩子應該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挑戰和成就感,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敗,只是有時候,老爸仍然得扮演那最終的Boss。

    如果可以,我想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那道難以翻越的高牆,並期待有一天看到他們超越這道牆;

    也要讓他們知道,這世界不是光靠會講話就能生存的,畢竟你還沒鬥贏老爸我啊~

    哈哈哈~加油啊!孩子!

  • 《黑神話:悟空》:精美但脫離主流的文化夢

    《黑神話:悟空》:精美但脫離主流的文化夢

    首先,結論先行:作為「全球遊戲美術外包」的核心市場,大陸推出《黑神話:悟空》這款3A遊戲大作,可謂水到渠成。

    相信大多華人看到那一段由遠到近的景色鏡頭,感想可能極為一致地都是:「啊,你看那壯麗的山巒與精美的寺廟(文化遺產)。」

    遊戲採取單線敘事,與當前市場上的開放世界觀有一定的差距。中間某些場景使用了變身機制,通過巧妙的模糊處理,讓玩家感受到變成蟲子的身臨其境感,同時也節省了不少細節設計,這樣的做法既合理又符合成本控制。

    靜坐冥想獲得技能的過程,其實是強迫你欣賞那些精美的場景設計,還是圍繞著美術極限所能做到的「山川壯麗,妙筆生花」。

    至於妖怪敵人的設計,雖然精細,但總給人一種偏向西方遊戲的感覺,很可惜這些妖怪不能再更「東方元素」一些,畢竟在妖怪設計上避免給人聯想到日本風格,似乎是為了政治正確。

    所以,像魔家四將這樣和日本佛教神像造型十分接近的角色,就乾脆讓他「大」起來,以一大遮三醜……

    當然,使用一個亙古的IP是非常好的文化推廣,但是這當中卻乏文本、背景,甚至也沒有太多的探索和挖掘,是非常可惜的,這也注定了這個遊戲本身的壽命將會很短。

    這背後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古老IP的深度挖掘,作為玩家,我們始終期待更出色的作品。


    「玩,是最高境界的研究。」這是愛因斯坦對遊戲領域留下的一句名言。

    《黑悟》引發了廣泛討論,這幾天的社群反應,可以說是近二十年來關於遊戲產業論調的集大成。

    我不想重複那些關於遊戲產業的老生常談,除非《黑悟》繼續發布優秀的PATCH或DLC,否則它可能只是個短命但賺錢的作品,終將引來批評。


    話說到這裡,我想插入些個人經歷。

    這半年我涉足了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美術這件事情可以說是與我過去的生活幾乎毫無交集。

    上週我在跟工作中的《透視與結構》課程,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日本漫畫家島本和彥在幾乎是自傳的漫畫《青之炎》中(第八卷、全書第43話)提到,即使是最常見、看似無意義的「教室場景」,也隱含著無限的細節。從一個視角看去,每一張桌椅都需自然地分佈、但又有個別的透視線與細節,因為這是現實中存在的內容,任何偏差都容易被察覺。

    例如,淺川デニム老師也曾因為「畫出了可拉出抽屜的小學桌子」而被編輯挑剔,事實上這種桌子在某些日本地區確實存在。

    正是這些細節帶來的真實感,讓我們更容易進入故事和主角的世界中。漫畫如此,那動畫、電影和遊戲呢?

    同時,因為失真和缺乏考究而被批評的作品層出不窮,例如《刺客教條:暗影者》、特效糟糕的《閃電俠》,也有那受到高度讚譽的《死侍三》。

    一個作品是否充滿理想、抱負與野心,觀眾能感受到,玩家也能察覺,消費者更是如此。


    回到一個經理人、創業者,甚至曾經是遊戲企劃、創作者的角色,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當我們大聲疾呼並追求卓越成就時,所有細節都會被置於極其苛刻的濾鏡下,從對自己的要求到每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被挑剔到讓人不快。

    同時,那些看似充裕的資源、舒適的環境或寬鬆的氛圍,往往並非助力。

    當這個世界一方面感嘆缺乏精雕細琢的匠師,卻又將職場上的嚴格要求和緊繃情緒打為萬惡不赦的PUA,你是否也看到了其中的矛盾?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台灣仍然充滿希望,台灣的遊戲創作也充滿希望。可惜的是,台灣人大多支持勝者,而非為了勝利去支持,任重而道遠。


    寫到這裡,雖然與前文無關,還是要為自己寫的文章做個加註:

    我並不贊成PUA,也不贊成職場上的PUA,但千萬不要用PUA來魔化工作上「本來就應該要有」的要求,以及用來作為自己無能無所作為的藉口。
  • 珍惜當下,活出無價

    珍惜當下,活出無價

    以前我看過一個短影片,片中一個男孩問另一個男孩:

    「如果我給你一千萬美金,但你的生命只剩下今天,你會選擇拿這筆錢嗎?」

    被問的男孩幾乎沒有多想,先是在聽到一千萬美金的時候點頭,然後又搖頭說:「喔,我絕對不會做這樣的選擇。」 (閱讀全文…)

  • [回顧過去] 我在Foodpanda的日子…(2)

    [回顧過去] 我在Foodpanda的日子…(2)

    2012年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那是一個全世界、全市場都充滿「成功創業」氛圍的時代。

    2007年iPhone問世,智慧手機創造了全新的商業載體;2009年Facebook開始為全球所知,社群和精準廣告帶來了全新的行銷體驗。

    儘管賈伯斯在2011年辭世讓全世界震驚悲痛,但新創企業和品牌依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台灣,2010年Groupon收購了地圖日記,Gomaji也在同年推出了團購服務。愛評網、AppWorks與旗下的EasyTable等新創平台接踵而至,讓「用一個網路平台就能做生意」的概念深入人心。

    在這樣一個熱錢充斥、機會無限的時代,台灣擁有連本地人都未必察覺的優勢。首先,台灣是華文新創的前哨站,網路水平和社會安定度名列世界前茅。

    再者,淺碟型市場特性讓各種「有賣點」的新事業能迅速成功或失敗,成為特別適合燒錢測試的市場。因此,德國最大的創投基金Rocket Internet在決定發展自有品牌Zalora和Foodpanda時,將台灣市場納入了考量。

    或許現在已經不太有人記得2011、2012年間在台灣的Zalora。

    當時,它曾一度攀上台灣網路電商第三名的寶座,擁有超過三百名員工,甚至開始建立自己的倉儲系統,就像現在在台灣大力投資的韓國Coupang一樣。

    而彼時的Foodpanda,與現在轉手給德商Delivery Hero的龐大巨獸更是完全不同。

    當時的FP總數不到30人,沒有車隊、沒有App,全公司共用一支電話,在Zalora成功插旗台灣的前線基地中,默默地在其內湖辦公室的一張桌子上開始發展。

    即便FP在當時看起來是如此的不起眼,但是它背後接受的是德國RI的資金,母公司設立在新加坡,又同時在東南亞七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發展,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王者開局了。

    如果以遊戲比喻,現在的FP或許是一把LV300的巨靈寶劍,但當時的FP只是LV1的檜木棒,唯一的優勢是「國際+8」的屬性支撐,勉強算是新創領域中的一個角色。

    2012年5月15日下午三點半,我突如其來地接到一則來自以前長官的訊息。

    言下之意是:

    「雖然我們合作時間不長,但我還蠻欣賞你這個人,恰好有那麼一間外商,想要找個資深行銷人才,所以我就想到你了。對了,你英文還行吧?」

    這一訊息不僅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更讓我開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冒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