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問世以來,可以說是把整個網路世界拉往一個新的境界。
距離更近了,也同時更遠了;知識吸收得更多了,卻也思考得更少了;觀點看得更多了,也同時更狹隘了。
我試圖從更基礎的角度去探討:為什麼社群滾動得如此之快,並且把網路世界帶往一個難以預測之處,這更基本的驅動力為何?
facebook的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否有可以複製參考之處?首先,當然是先認識個學者。
皮耶·布迪厄(法語: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可以說是從馬克思主義脫胎而出的一個社會學家,在他一生的研究當中開創了許多調查架構和術語,在此我們只來看看「資本」和「公共知識份子」這兩件事
「資本」和「公共知識份子」
布迪厄認為資本包含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透過勞動或繼承等方式取得的金錢、房地產等,這些可簡單歸納成動產與不動產的象徵性財貨,就是經濟資本;
有了經濟資本之後,可能為了美感去購買藝術品、聽樂曲,或者更進一步地將學科內化為知識,就是文化資本;
透過情感、象徵性的財貨去取得人脈,並且確實的形成連結的網絡,並可透過網絡帶來認同感,就是社會資本。
不同形式的資本之間是可以互相轉移的,但是資本的取得在傳統社會中卻有著難度的差異,而這些資本的綜合表現,就呈現了社會的階級。
所以在布迪厄的論點中,「品味」是最終體現階級差異與資本量體的一個評斷標準。
以上都像天書。
小明剛出社會的時候,甚麼都沒有,只能用大學所學習到的知識來為企業貢獻,此時企業需要小明的文化資本,而小明需要企業的經濟資本;
在工作期間,除了累積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小明也同時提升著自己的生活品味,並且找到了認同小明生活品味的朋友們,進而成為人脈,此時小明持續累積文化資本,並且將其轉換為社會資本。
當小明有朝一日準備創業,透過這些人脈,可以更有效地找到資源,並且活用朋友們的建議,這就是將社會資本再轉回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
直到了「五子登科」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庸俗的品味展現階段,也同時意味著小明的社會階層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當小明累積了相當足夠的社會資本,他在自己特有的領域中便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知識份子」,便在此領域中具有發言權。
一旦小明決定要把發言權轉向對整體社會、人類有利的方向,他便有了「公共性」,也就成為了「公共知識份子」。
社群網路加大傾向取得社會資本的驅動力
社會資本可以說是最難取得與累積的,並且有著「隨時歸零」的特性,以某個廚師 – 阿依師為例來說。
當阿依師在過去艱苦的日子中累積了技術與評價,最終在烹飪領域成為頂尖的代表人物,此後,不但有人會採訪他關於烹飪的問題,也會問他食安的問題、政治的問題、地球的問題,秉持著一貫理念的阿依師也在一次次的回答當中,取得大眾的信賴與託付感。
於是有代言、有年薪,生活品味以及接觸的人群也不斷地攀升。
直到有一日,媒體在著名的「名人墳場」拍到了一個攙扶的畫面,配合上勁爆又失控的發言,阿依師從此不再是媒體的寵兒….
正因為這樣的特性,舉凡親群的人,都會自動傾向取得社會資本,這時候就讓我們來看看社群網路扮演的角色。
以前需要有專業經歷的知識(文化資本),現在只要透過「按讚、分享、評論」就可以被認同;
平凡人甚至可能沒有真的接觸過一尊雕塑,卻能因為第一個挖掘到特殊的角度,被大眾媒體點名評論;
我們可能買不起幾克拉的鑽石戒指,但卻可以在社群網路上分享路過精品店的心得…
結合上述的例子你已經可以理解:
社群網路使原本取得資本的門檻,大大的降低了。
任何人只要有計畫的經營社群網路,便可有效地累積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可以累積到一個標的後,有效的轉換為經濟資本,並取得正循環。
社群網路的成功是必然而非偶然
網路作為一個高效率的傳播媒介,一旦結合了「社群」的特性,就可達到上述降低門檻的作用。
所以如何有計劃在特定領域中「包裝資本」,便是社群與內容行銷的真諦。
之前在分享的時候曾經聽過夥伴們說自己在專業領域上的社群轉換率算高,但是人數並不多,是不是需要調整?
其實這正是社會資本轉換累積的過程,轉換率高便象徵著在專業領域已經取得「代表性」,剩下的只是如何帶出「公共性」的時機與運氣。
資本和品味階級的觀點,可以更有效的幫助經營者在企業社群上計畫。
這是假設和真實理論的連結,也希望可以幫助更多需要社群行銷的朋友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