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到底該拿粉絲團怎麼辦?

社群行銷,絕對是近四年來最令行銷人頭痛的一個題目。

乍看之下好像是一個「最省錢的行銷方式」;但是實際著手時,除了廣告還要活動,做完了還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幫公司賺錢。

雖然許多人提出了社群的黃金經營準則,但是這不上不下的現象並沒被改善,重點還是在於:缺乏一套評斷社群經營的標準。

 

先放棄那塊想像中的美好吧

主管心中對於「進行社群行銷」,都有著這麼一張美好的圖形(藍線):

開站→活動→成長 持續成長直至下次活動
開站→活動→成長
持續成長直至下次活動

而一個好的粉絲團所帶來的收益應該長這樣(紅線):

粉絲總人數/討論數 可以一定比例的轉換出訂單或收益
粉絲總人數/討論數
可以一定比例的轉換出訂單或收益

但是事實上的曲線通常會是(黑線):

開站之後的活動帶來的極高的粉絲活動效益,但是隨著經營的時間推進,幾乎成為無效的粉絲群。
開站活動帶來極高的粉絲活動效益,但隨著經營時間推進,幾乎都是無效粉絲群,空有人數,沒有意義和營收。

這類粉絲團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徵,而這些特徵來自於對黃金經營準則的錯誤解讀,例如:

  1. 黃金發文時間
  2. 提出問題和粉絲保持互動
  3. 試圖用平易近人的內容打入一般人
  4. ….

 

如果你的粉絲團已經符合了上述所畫曲線,並且堅持以上幾點黃金經營準則,我幾乎可以確定的說:

現在放棄你的粉絲團重新開始吧,感謝facebook把介面設計得如此令人容易淡忘,一切都還來得及;社群經營真的不是發發笑話就可以搞定的,除非,你經營的是個搞笑粉絲團。

 

先釐清概念

社群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東西,它可不是facebook誕生之後才有的,在此引用李全興老師(老查)所述:

社群,是一群人,因為共同的事件或興趣,產生了關聯性。

此定義雖然看來籠統,但是卻清楚了點出了三件事:一群人、共同事件、關聯性

 

所以,一開始作衝粉絲數的活動,會使得其中的要素:事件,被限縮在活動,關聯性也因為活動的結束而結束了。

 

我根據一般官方粉絲團的主要目的溝通事項成長歷程,先將粉絲團定義為四類:

  1. 品牌型粉絲團
  2. 知識型粉絲團
  3. 導購型粉絲團
  4. CRM型粉絲團

 

品牌型粉絲團:著重在粉絲的參與度,並且重視品牌與其價值的連結,並將其對社群進行溝通(重參與比例)。

知識型粉絲團:最主要的努力,在於把知識包裝得讓任何人都可以輕鬆了解,並且重視此知識的擴散性(重分享)。

導購型粉絲團:有目的地讓看到發文的人有購物的慾望,並且導進一個連結,直接追蹤其轉換的成效(重轉換)。

CRM型粉絲團:透過小編和粉絲的互動,有意識的進行一對多的關係維護,以至於客製化的服務(重討論)。

 

其實一個粉絲團的成長過程,幾乎都會綜合以上四種類型,最終成為以其中一項功能為主的整合型粉絲團。

總之,先釐清這個粉絲團要的是甚麼,才是最重要的,而這答案絕對不只是粉絲數這麼簡單。

 

把經營粉絲團科學化

根據企業、服務、產品的策略和發展,延伸上述定義來自問一個問題:

經營這個社群,是預期對甚麼對象?甚麼事件?產生甚麼關聯?

 

在此我利用一個三向圖,來說明這三個屬性可能的組合:

對象:已知客群、未知客群、一般大眾

事件:品牌愛好、求知求識、功能需求

關聯:互動、分享、轉換

人-需求-關聯的三向圖
人-需求-關聯的三向圖
概念來自「智力結構論」

藉此可以生出3*3*3共27種組合,例如:讓一般大眾產生品牌愛好並且分享、讓未知客群瞭解產品功能並且轉換。這樣分析,是不是比較清楚發文的目的了呢?

 

長期來看,對於一段時間內的內容必須要有計畫地去設計策展,在這段時間內的經營必須是引導式而且擁有最終目的的;然後根據粉絲頁的目標,去對每則文章做加權式的計算(概念一樣來自李全興老師)。

以部落格為例:

 

越多人分享才是我的目標,那每則文章的KPI就可以設定為:

(like+discussion*4+share*13)/fans  (參考來源:Facebook粉絲專頁應該求“讚”還是“分享”?)

 

透過一個excel來管理記錄所有文章的成效,將粉絲團在時間軸下用同一個標準進行比較,

在不同文章之間,才能夠比較出彼此的成效,並且研究出甚麼樣的策略對粉絲最有效果。

這樣才能擺脫透過facebook工具看得霧煞煞的困擾。

 

結語

本篇僅僅只是社群經營的其中一個部分,可以說是著重於概念的釐清。

社群經營不應該是一個「小編今天特別想到…所以…」的隨興內容,而是更有科學和計畫的內容行銷。

 

除了按讚和根本不知道怎麼計算出來的討論人數之外,社群一直缺乏有效的指標,

也因此讓社群行銷處在一個「看似重要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位置。

 

我很慶幸自己在接觸到行銷的最初就學到一個概念:行銷最終的目的就是銷售成績。

在此提出對於社群經營的一點看法,並且希望這件事情能夠更加科學化,除了幫助行銷人更有效的去規劃社群行銷,也希望能為企業帶來真正可見的收益。

 

或有不盡之處,還歡迎大家不吝賜教討論~

萬分感激。

 

end.

 

留言

在〈行銷到底該拿粉絲團怎麼辦?〉中有 8 則留言

  1. 「超好用網路行銷工具」的個人頭像

    社群經營不應該是一個「小編今天特別想到…所以…」的隨興內容,而是更有科學和計畫的內容行銷。

    好認同這句話,請多創作好文,受教了

  2. 「beLIEve」的個人頭像
    beLIEve

    感謝您~

  3. 「Teeker」的個人頭像
    Teeker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在是證明粉絲團與銷售成績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虛實之間之身份的驗證!)

  4. 「beLIEve」的個人頭像
    beLIEve

    說難其實也不難,文章中有提到的「轉換」就是在說明粉絲團與銷售成績的關係。

    首先,如果您有在使用Google Analytics,可以先了解utm code的作用,主要是在導入網址的後面加上可供辨識的utm code,Google Analytics會將其列入計算。

    而在社群版面上發布訊息時,要加入導入連結,目標是產品陳列頁甚至是金流都可,例如:想了解更多,請看>>http://goo.gl/Hvs8d

    如此一來,您就可以在 http://goo.gl 內看到點擊追蹤(需同gmail帳號),bit.ly 也有相同的功能。

    這樣您就可以完整的追蹤到粉絲團所導入的流量,再從該頁面追蹤到銷售成效。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5. 「Teeker」的個人頭像
    Teeker

    沒有!

    我如何知道網路上的AAA就是實體通路的BBB?

  6. 「beLIEve」的個人頭像
    beLIEve

    首先:你不會知道,如果用別的方式知道了,拿來作為他用,違反個資法。XD

    但是你可以透過facebook app的同意授權、或者是其他的網路會員登入機制,去取得對方的資料,這就離開粉絲團的範疇了。

  7. 「咖啡」的個人頭像
    咖啡

    身為同是網路行銷人員,對你說的話同調不能在同意了,按讚數絕對不等於業績!!還是得回歸現實面^^

  8. […] post 行銷到底該拿粉絲團怎麼辦? appeared first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