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 我在Foodpanda的日子…(1)

我最為人所知的幾個重要經歷,包括曾經是Foodpanda台灣創始團隊的行銷總監、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的副營運長、泛科知識的商務總監,也曾經在叫車App、健康媒體、公關顧問公司工作過,比較不常提及的,甚至還有抓漏、古典音樂平台、有聲書出版等經驗。

在每次跨領域的重新體驗中,我總是全力以赴,最終雖然因為個人、企業或市場的因素而離職,但總能留下自豪的成績和成長,讓我有信心迎接下一段冒險。

我是Believe,離開大學生活後,最初能拿出來講的,只是一個合格的國小教師。

「台灣是一個淺碟型市場」,這句話不僅在我二十年的職涯中經常聽到,甚至在我還是國小教師時就已應驗。2004年,三萬名流浪教師競爭全台僅有的22個國小正式缺額,我並不是那萬中選一的幸運兒,於是決心離開一年一聘的代課生活,正式投入就業市場。我深信:第一,沒有做不了的工作;第二,沒有做不成的事。

教育心理學教會了我,只要有了成功經驗,神經自然會建立起一個連結,讓我們持續驗證成功。

所以2012年加入Foodpanda創始團隊,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這是我的起點。

(若今天宣告「我加入熊貓了」,好像代表選擇了一種更為自由的生活,也期望在不受管理下賺取不比其他工作差的收入。當然這只是一種想像,真的從事外送的朋友或許不會這麼樂觀。)

回到12年前,我只是走進了一家門面亮麗、主管操著流利英文,但還未找到明確方向的「新創企業」。

當時,Foodpanda只能算是一家「訂餐平台」,服務僅限於讓消費者在網路上找到餐廳、點餐,然後由系統「轉單」給餐廳做外送。事實上,從轉單到「外送服務」這個概念花了半年才出現,從「外送服務」到「外送車隊」又花了兩年驗證。

我在Foodpanda完整經歷了創業成功的「從零到一」,以及看到車隊發展的「從一到N」。說來容易、實則辛酸,如麥克阿瑟所說:「拿一百萬要換取這回憶,我不願意;拿一百萬要我重新體驗,我更不願意!」

Foodpanda的經歷,也讓我的建立起對於工作、職場各種的觀點。

然而,12年前的我無法想像,Foodpanda有朝一日會成長到今天的規模,成為兩百年來餐飲業最大的變革;更猜不到的是,疫情使它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Foodpanda為各種人們帶來的益處,以及對餐飲業、外送員、職場生態、環保現況的衝擊與改變,都是無法預見的。

如果能重來一次,走進那扇門前…接受這個職務之前…為這個平台投入如此之多,見證其成長與改變之前…

或許,我會更加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