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UX成功的標準答案

昨天在倉庫參加了HPX Life 26,聽完李毓修老師的分享,主要是對UX職位發展上更深的期許,認為UX除了把基礎打好之外,更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遠,從營運、產品的角度來了解資源、獲利,以期用UX改善整個企業與產品。

 

[h3]UX所面臨的困境究竟為何??[/h3]

HPX辦了四十幾場、ui-gathering發展了七八年、閱聽眾也累積了一定群眾以後,UX,這個美好而深刻的名詞,雖然有了小小的成就,但並沒有確實發生在台灣,帶來振奮人心的鼓舞。

誠如毓修老師最後所說

「在充滿熱血的寫了一封信給PM,得到讚賞並且決定要把產品往這個方向發展,經過研究、設計,以至於取到前所未有的成功!…抱歉,在我的人生經驗中,這種奇蹟沒有發生過。」

…我想這雖然只是QA回答中的一小段,卻是UX發展所面臨最大的問題:

這樣奇蹟般的夢想,到底存不存在?

從四五年前接觸互動設計開始、到觸控裝置的發展、到LBS、雲端的興起,我的人生充滿著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原來:

  • 2007年,只要用一個webcam就可以和數位內容做出各種互動!
  • 2008年,AR(Augmented Reality)可以帶給人們在虛擬實境以上的感動!
  • 2009年,社群行銷可以讓企業用最少的預算接觸到最多的閱聽眾!
  • 2010年,智慧型手機和LBS可以把人從online帶進現實當中!
  • 2011年,雲端科技能夠帶來最節能便利的跨平台安全體驗!
  • 2012年,UX為核心的設計就是產品成功的關鍵!…..

那些一年一年以來我所曾經不知道的,現在我都知道了,但是成功的所在少數;誠如UX在現實工作裡有許許多多的意見和要求和限制,是凌駕於UX之上的,這就是UX設計師即將面臨的挑戰。

 

[h3]設計走往策略,抑或策略走向設計?[/h3]

QA時有人提問到:UX designer如果想往UX Strategist發展,需要做怎樣的職能轉換?

毓修老師提到設計人的人格特質較為內向、自我,與策略人的外向、群眾屬性略有不同,而台灣大多數執行策略者,通常會是行銷人;所以在人格特質上,這是較為相衝突的;我試圖從教育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

台灣教育裡,從小我們就像雞跟鴨一樣被區分成「文組」和「理組」,設計一直是被劃分在較偏向文組的一群,社會期待設計人有著「文人氣息」、「熱情」,想必找不出幾個可以對商業策略發展(這種庸俗的事情)侃侃而談的藝術家;

反之策略人一直都是比較理性的,即便是從商學的角度切入,他們依舊擁有對數字的敏感,以及一種資訊特有的冷血氣息,在這群人當中又很難找到幾個真正關懷群眾、社會的軍師。

而我想說的是:

你何必選擇當雞或鴨?捐棄那些舊有的思想與教育吧!

UX應該是更全面性的理念:

從使用者的角度切入,不論是視覺或是互動過程,都能夠打動使用者心中的那個神祕小點;工程師真的理解了這種過程,盡程式的極限去達到目標,最後,收斂在使用者身上,了解他願意為這種體驗出多少價錢;而這收集起來的利潤,要有多少比例支持營運、有多少比例發展讓使用者更愉悅的體驗…

這不衝突,只是設計人要開始學習甚麼叫做策略、工程師要開始學習甚麼叫做品味、策略者要開始學習甚麼是UX…

最後以Richard所說的「跨界」作結,要跨甚麼界?要下多少決心?要打破多少鼻子(*)?

 

[h3]賈伯斯戕害甚鉅[/h3]

我想說這句話很久了,今天在參加完聚會的感動之下,恰好毓修老師分享有一段fit -n-finish談到1px的完美,索性當作小標來談談,到底賈伯斯帶來怎樣的戕害。

APPLE在賈伯斯的領導之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乃至於iOS6.1上市時宣稱可以得到5億用戶的更新,這是每個企業主都想得到的成就,所以人手一本賈伯斯傳,去拜讀這位成功的大師是怎麼達到這樣的高度?

於是,企業主、大PM,開始拿起放大鏡去檢視1px的設計,務求達到盡善盡美;開始用最高標準看待體系內的每一個人,告訴你們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很可惜,在台灣,完美的唯一解(或標準答案)很受歡迎,卻只是造就了一次填鴨式的社會教育。

在盡善盡美的設計之前,賈伯斯擁有對於使用者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在同理心之前,賈伯斯擁有的是了解並打造的技術能力;在技術能力之前,賈伯斯擁有的是從書寫、閱讀、生活所累積出來的品味。

很抱歉,我們都不是賈伯斯,但是我們依舊可以期待賈伯斯式的成功,只是必須從頭開始學起,而不是在某一個點切入,就想取得世界級的成就。

從現在起像練太極拳一樣的忘掉所有賈伯斯說的話吧!

去問問看你的使用者到底需要甚麼!

對你的產品和服務,只有使用者才真正了解:要怎樣願意第一次使用、第二次再用、每天都用,推薦給朋友、推薦給家人、推薦給不認識的人,然後付費買單。

 

[h3]總結[/h3]

對了,這一篇叫做「邁向UX成功的標準答案」,答案是:沒有標準答案

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唯一解」,但卻擁有許多「彈性解」,最後以毓修老師過程中所說的一句話作結:

「更專注做對的事情,而不是只把事情做對。」

然後感謝、感謝、再感謝,讓我們都成為充滿正面能量的UX人!!!!

 

 

(*)《性福特訓班》(梅莉史翠普、湯姆李瓊斯主演)當中提到,改變、突破就像要打破鼻子一樣,而你沒有辦法慢慢打破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