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引自:www.gazetadopovo.com.br
我剛拜讀完有物報告史上最令人心寒的一篇文章《為挺計程車司機,打擊 Uber — 交通部放棄的是格局和消費者權益》,通篇有失查證、沒有考慮適法現況,並徹底忽略產業發展時間線,已經不知道這篇文章的分類:科技、策略,到底意欲何物?
再回顧一下為什麼計程車要上街檢舉UBER:
- 計程車一開始表達的訴求是針對UBER的不滿
- 交通部的反應是列管三家叫車app:Easy Taxi,台灣好運匠,叫車通
- 眾媒體忽略計程車叫車app,讓UBER假吸砲火、真打廣告
- 計程車對於交通部感到無言,上街抗議
- UBER趕快趁機說自己的註冊率上升40%了耶~~
有沒有上升40%到底是40人還是4個人的八卦?
[title]到底何謂破壞式創新?[/title]
恰逢數位時代何飛鵬榮譽社長也針對「破壞式創新」發表了一番看法:
「以社群網站上熱議的話題「Uber 以破壞者姿態挑戰計程車市場」為例,
抨擊政府氛圍處在安定的舒適區裡面,只要有任何改變就要以傳統管理方式箝制。
這也導致台灣的創業者眼界縮窄,不敢衝撞體制,
比如阿里巴巴支付寶在台灣就不可能存在,因為金管會必定出手管制。」
我們先承認UBER真的是以破壞者姿態挑戰計程車市場,就可以直接探討兩個方向:
1. 這種破壞式創新只有UBER能做嗎?如果不只,為什麼台灣沒有人做?
2. 如果能做,UBER將為計程車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title]為什麼台灣沒有人做非法、但是可以允許去做的事[/title]
先跳出來說一個最近也很紅的產品叫做GigaCircle,他訂定了一個明確的分潤制度,讓上站進駐的「作者」,可以得到保證的分潤;
令人詬病的是,這些文章大多是舊文、盜文,鮮少有自產的新內容出現。
非常奇妙的事情是,反對的聲音出乎意料的少,這讓我們看到了台灣人的一個特性:「既得利益、眾怒難犯。」
一些不大不小但是想透過寫文賺錢的傢伙,很快地在GigaCircle上找到一個穩定獲利的模式,
這個模式讓這些傢伙可以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想法:寫文章賺錢,
並且完全完美的跳掉了幾個內容工作者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原創、查證、產出有風格的價值內容;
通常一個好的內容產出者,需要經過相當時間心力的洗禮,才能夠擁有這樣的素養和價值,但是GigaCircle透過「遊走於違法邊緣的破壞式創新」就輕鬆達到了。
為了配合有物報告對於此態度的肯定,待會筆者也將轉貼部分有物報告的內容至GigaCircle上,以供人檢舉刪除。(此為反諷意味)
好,我們來看看UBER吧~
首先,採里程計費,他就是計程車,而採用app來做特定的計費,這就違反了中華民國的度量衡法,以及標準檢驗局的計程車計費表檢定檢查技術規範;
並根據中華民國的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第2條:
本辦法所稱派遣,係指接受消費者提出之乘車需求後,指派消費者搭車所在地同一營業區域內特定計程車前往載客之營運方式。
….我看不出任何UBER用自己解釋法律的方式來跳脫違法的可能性。
所以面對UBER進入市場,台灣人應該要忽視法律的規範,去挑戰、衝撞,做一些主管機關說你不能做的事!?
我為此感到深深的遺憾,決定去經營個龐式騙局,來做做非法吸金。(此為反諷意味)
[title] 如果能做,UBER將為計程車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title]
拜託,就為了有物報告的這一篇文章,請交通部務必要承認UBER是合法經營!讓我們看看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
只要UBER算是合法經營,不只小黃、小黑,只要今天開發出一個APP,完全不需要照著度量衡法的規範跳表計費,也可以在台北市經營小紅、小白。
只要UBER算是合法經營,市場上第一大的player就可以大搖大擺地用自己的品牌加上黑頭車,主打尊榮不凡服務,配合一貫以來的削價競爭,徹底把競爭者的可能進入優勢殲滅。
只要UBER算是合法經營,原本跨不進計程車市場、背後是車商的租賃業,就可以主打自己的生意自己做,提出分潤模式跟司機拆分。
只要UBER算是合法經營,原本分到一些租賃市場、背後不知道是誰的租賃業,就只能用削價競爭來做為最後手段。
只要UBER算是合法經營….
台灣交通運輸產業將會陷入一個超級大戰國,一片混亂,做不出區隔,供過於求,所有想賺錢、以為可以賺錢的司機,全部都變成遊走在馬路上的路招車…
最終UBER不再補助價格的落差,成為削價競爭的結果,只是讓消費者先享受、後受苦,接著要面對的是無止盡的失敗交通運輸現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萬惡而且無能的主管機關擋在最前面,去阻止一個非法經營的商業模式進入市場。
[title]台灣計程車產業究竟該何去何從?[/title]
非常感謝徐文彥先生在punnode上的文章,點醒了許多我原本沒有注意到的盲點。
台灣,應該要以都市規劃的角度去看待計程車,應該要把計程車當作是一個準大眾交通運輸,應該要從城市行銷的觀點去打造升級這個產業。
1. 限制牌照數
牌照數的濫發與城市人口車輛比,一直是計程車產業最核心的問題,大台北地區總和五萬台計程車,大概可以在汰舊換新之後降低到一萬五千台。
2. 打造空排班點/站
計程車在各區的空排班點/站,進行休息,站點必須要有台北市交通概況,以利滿站的時候出車轉移。
3. 提倡多型態叫車服務
各種叫車服務都可以叫到計程車,只要司機遵循著從排班點/站到達叫車地點的規則,可以大大的降低空車率、空汙與交通問題。
[title]Easy Taxi的在台變種策略[/title]
Easy Taxi是一家巴西公司,2011年推出後,受到南美洲各國的肯定,除了被要求去解決當地計程車招呼問題外,也得到了投資,於是開始進軍亞洲、非洲市場。
很可惜,在台灣,Easy Taxi並沒有當初在解決南美招呼問題的優勢與價值,所以我們選擇了在台變種:
1. 對車輛、司機進行篩選
2. 優先考慮司機需求,提供法律協助,解決剝削現況
3. 經營車隊,並走向優質升級的產業新型態
4. 完全配合在地法規規範、正派經營
之前我也發過了一篇關於把破壞式創新改為「將錢留在台灣」的想法,我也承認這正如周欽華先生所說的是國族主義
但是Easy Taxi拿國外新創事業的能量,來改造台灣在地現有產業,這樣還要被批得比非法經營的UBER還不如
除了再問一句「為何運匠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之外,再也無言。
[title]UBER,你為什麼不說說你想怎麼做?[/title]
同為新創、同為外商,Easy Taxi為了台灣做出變形,為了就是把外商新創事業的能量引進。
如果UBER對台灣也有這樣的里程碑與改善理念,我也非常願意聽到UBER發聲。
然後,不要再拿出註冊成長40%的數據,來些不是百分比的東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