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創新

  • [回顧過去] 我在Foodpanda的日子…(2)

    [回顧過去] 我在Foodpanda的日子…(2)

    2012年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那是一個全世界、全市場都充滿「成功創業」氛圍的時代。

    2007年iPhone問世,智慧手機創造了全新的商業載體;2009年Facebook開始為全球所知,社群和精準廣告帶來了全新的行銷體驗。

    儘管賈伯斯在2011年辭世讓全世界震驚悲痛,但新創企業和品牌依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台灣,2010年Groupon收購了地圖日記,Gomaji也在同年推出了團購服務。愛評網、AppWorks與旗下的EasyTable等新創平台接踵而至,讓「用一個網路平台就能做生意」的概念深入人心。

    在這樣一個熱錢充斥、機會無限的時代,台灣擁有連本地人都未必察覺的優勢。首先,台灣是華文新創的前哨站,網路水平和社會安定度名列世界前茅。

    再者,淺碟型市場特性讓各種「有賣點」的新事業能迅速成功或失敗,成為特別適合燒錢測試的市場。因此,德國最大的創投基金Rocket Internet在決定發展自有品牌Zalora和Foodpanda時,將台灣市場納入了考量。

    或許現在已經不太有人記得2011、2012年間在台灣的Zalora。

    當時,它曾一度攀上台灣網路電商第三名的寶座,擁有超過三百名員工,甚至開始建立自己的倉儲系統,就像現在在台灣大力投資的韓國Coupang一樣。

    而彼時的Foodpanda,與現在轉手給德商Delivery Hero的龐大巨獸更是完全不同。

    當時的FP總數不到30人,沒有車隊、沒有App,全公司共用一支電話,在Zalora成功插旗台灣的前線基地中,默默地在其內湖辦公室的一張桌子上開始發展。

    即便FP在當時看起來是如此的不起眼,但是它背後接受的是德國RI的資金,母公司設立在新加坡,又同時在東南亞七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發展,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王者開局了。

    如果以遊戲比喻,現在的FP或許是一把LV300的巨靈寶劍,但當時的FP只是LV1的檜木棒,唯一的優勢是「國際+8」的屬性支撐,勉強算是新創領域中的一個角色。

    2012年5月15日下午三點半,我突如其來地接到一則來自以前長官的訊息。

    言下之意是:

    「雖然我們合作時間不長,但我還蠻欣賞你這個人,恰好有那麼一間外商,想要找個資深行銷人才,所以我就想到你了。對了,你英文還行吧?」

    這一訊息不僅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更讓我開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冒險。

    (待續)

  • 「創新」只是一個名詞,「成功」才是創業家要的

    「創新」只是一個名詞,「成功」才是創業家要的

    最近真的聽了太多跟網路創業、創新、技術、投資、apps、O2O相關的話題,以至於感覺身邊充滿了「小屁孩創業家」的錯覺,剛好看到Rovio前世今生:小鸟愤怒三年 未来何去何从? 一篇有感,從行動時代看向網路創業,寫了一些對於台灣創投現況的想法感受。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