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ay之後…台灣經濟越來越差了…

昨天看完app works傳說中的D-Day大拜拜;今天醒來,發現經濟又變得更差了。

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台灣有這麼多人關心創業;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台灣的教育真的徹底失敗。

 

[hr style=”one”]

這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如果有這麼多人正在創業、關心創業,那代表大家口袋裡都有一點閒錢,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

但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攀升、信心下降…為什麼出現如此反差?其實答案就在D-Day總共23個作品中。

根據個人實際使用23項作品之後的感受,姑且不論分數為何,個人心裡可以把這些作品分為下面這幾項:

大家都很喜歡畫餅,所以我也來畫個餅,總共23個參賽作品/產品

 

這些種類的占比多多少少可以看出,參加的創業者心中覺得有希望的產業落在哪裡;也很可能代表著有更多產業其實被忽略掉了。

其中有的作品真的是好到沒話說,可能沒有離開會場就有人買單了;但是其他大部分的團隊,我想問你們幾個簡單的問題:

 

  1. 你有一個想法/技術,很好,現在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有同樣的想法/技術?
  2. 和你有同樣想法的都是競爭者,他們做到甚麼程度了?
  3. 你的客戶在哪裡?你要怎麼說服這些客戶:你比競爭者做得更好?
  4. 你到底能靠這個想法/技術,賺多少錢?下一個階段在哪裡?要做甚麼?

 

 

其實應該有更多問題,身為一個創業者,應該要無時無刻的被問題、想法、答案所圍繞。

要真的和你的同伴互相問問看,如果得到大部分肯定且又正面的答案,那你的創業要不是立馬火紅,要不就是有很大的問題了。

 

我在嘗試每一個作品時,都試著用「自己就是這產品的老闆」 來自問這些問題,發現了很怪誕的現象,我做個比喻來形容這普遍嚴重的錯誤:

你們在一整片商業海中間和一群人(競爭者)比賽游泳,幾個人卻只抱著一片浮木(技術、想法),
即使身邊有更多浮木(原生技術、衍伸技術),
卻因為忽略,而喪失了改善自己飄浮效率(收益、產品品質)的機會;
然後甚至忽略自己的體力(成本與資源),
向著已經搭著船的對手(大企業、法律、授權問題)一頭撞上去,
來賭賭看自己的浮木夠不夠好(沒有衡量工具);
最後宣稱自己可以用最小塊的浮木浮著(削價競爭),
產生很多垃圾污染這片海(破壞產業平衡與價值),
最後搞得大家都不用玩,再來怪政黨社會國家。

 

這是一種註定失敗的創業模式。

[hr style=”one”]

 

台灣現在陷入一種很可怕的窘境,商家有貨品、人們有需求,但是經濟就停滯了,沒有流動;有很多創意和技術在發生,沒有人買單;看起來好像有很多國外創投進來,但是其實他們只把台灣當作一個實驗室,消費者變成白老鼠,實驗完成賣掉了、可以進華語市場了,台灣人就被放棄在這裡,自生自滅。

以前台灣社會普遍缺乏著藝術人文,所以創業和產品缺乏了賈伯斯最重視的「品味」,這個問題沒被解決,經濟就先掉到不需要藝術人文的水平了。

 

所有人都互相需要,卻互相保持著距離,這就是信心問題、這就是景氣;所有人都想幹掉對方,當班上的第一名,沒有想過1+1可以大於2的做法,最後削價競爭,搞臭名聲、整個產業,所有人抱著一起死掉。

我個人很天真,我認為如果你們所謂這些創業者,最後做出來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沒有考慮到社會進步、沒有考慮到創造價值、沒有考慮到永續經營、企業責任、保護環境、幫助人類,卻只是想著怎麼把口袋裝滿…

 

親愛的,你自己,願意把錢花在哪種人、哪種企業身上?

 

目前我還對少數幾家公司和經營者抱持著希望,不是那種賺大錢的希望,而是背負著整體社會期待、未來、進步的希望。

不是沒有,只是非常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