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人、不講事,只談一個「概念」:最近很多人提到的「己願他力」。
前幾天,我曾待過的布爾喬亞公關顧問公司迎來了十週年慶。每一家我待過的公司都教會了我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而在布爾喬亞學到的,絕對是其中之最。
如果要描述2016年的自己,「傲慢」這個詞絕對適用。回頭看去,我也不知道當時哪來的自信,總覺得自己「不是那麼在乎錢」、「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希望為能帶來改變的企業效力」。如今,我比較能分清楚理想與幻想。
理想是「我想帶來改變」,幻想是「不是那麼在乎錢」。
布爾喬亞的創辦人JT花了十個月跟我談挖角,最後打動我的,是一句近乎哲學的話:「我們竭力追求一種積極的內外夥伴關係:互利、互重、互信。」這是我人生中最理性、精準的一句話。對啊,沒有實質利益,尊重只是虛偽的表面功夫,更不用談什麼信賴託付。
後來,我開始看到許多類似的理念被實踐,如Netflix、Amazon,或一些頂尖的社會企業。他們幾乎都是把利益放在最優先考量,再去創造更多的善與美。相比之下,有些職場鬼故事,例如「我們是一家人」,但背後的運作理念卻是何飛鵬的「三人力、四人薪、五人工」,或者某些服務業中「從員工身上省出利潤」的亂象。
「互利」就代表勞資雙方對於價格與價值的雙向奔赴,達到合情合理的平衡。若有一方委屈,那不合理的「己願他力」自然會反噬。
到了這裡,我想逆風而行:其實「己願他力」中的「己願」,真的是被低估了。作為老闆,他們承擔著極大的風險,包括資金、債務、身心健康、各種法律責任,甚至可能被網暴。老闆才是那些第一時間願意為了理想站上風口浪尖的人。
「己願他力」背後或許需要更多的「工酬平衡」,但絕不應該完全忽略老闆們義無反顧、一肩扛起理想與風險的大旗。所以我要告訴有志青年,如同當時我所學到的:「必先互利,然後才能互重互信。」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價值,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犧牲價格,再回頭說自己年輕不懂事被PUA;要想想當時,這合作投入都是心甘情願的。因為你接受(甚至主動提案了)那不合理的結構,才會為彼此養出了這麼一個業。不能認清並跳出這PUA的循環,只會遇到更會PUA的男友(或雇主)。但這業卻變成一個人的錯,這個人未免也太無辜了。
願這社會職場,都可以冷靜理智、利益至上。
#等等我是不是在檢討被害者
#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