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記錄:「即時」等於「未來」

寫下這標題,雖然腦海裡想的是一套有趣的應用服務,但是第一個在心裡浮現的,卻是前幾年還挺紅的一部美劇《新聞超感應》

劇中所描述的男主角,可以收到明日報紙,進而去改變世界。

其實認真想想,我們要產出明日的報紙,似乎也已經不難了。

 

[title]「新聞」,其實就是「未聞」[/title]

「就在一分鐘前,火星殖民地最大的商城宣布開幕,從此可以直接在火星當地購買到牛奶和麥片…」

這一則新聞大概會在20年後出現,那時地球環境和現在差不多,但是電力來源已經被一般活動時就能儲能的電池取代,並且能更有效的使用太陽光,進行室內照明和溫度調節。

同一時間,沒有人知道有一個物種、一條海岸線、一片雨林,悄悄地在地球消失。

 

你會發現「新聞」這個概念沒有甚麼改變,只是時間點晚了些,去閱讀、理解世界另一邊所發生的事情。

當所有人把焦點放在火星時,沒有人注意到又有幾百個物種消失、30年後的地球大統領誕生…

 

在可知有限的時間當中,新聞就是將打破地理限制的未聞帶到你面前。

 

過去我們透過報紙、電視理解這些事情;船舶未通之前,中原甚至不知道有個地方叫做美洲。

開始有了網路,透過網路上的新聞頻道,已經不用再等待電報、翻譯、排版等漫長的24小時,幾乎可以在事件發生後的兩小時內看到各式報導。

然後出現了社群,我們已經可以透過小世界現象接觸到極廣大的人,然後在30分鐘內知道「未聞的新聞」

 

[title]如果有一份明天的報紙,你想看嗎?[/title]

如果有一份明天的報紙,一般人一定會想到彩券、中獎等「資訊暴利」。

但是如果這份報紙述說的是與你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你是否有勇氣去接受、又或否有道德去改變?

 

比起一般的動物,人類認知定型的時間較晚,可以在青少年之後,還能維持著探索認識世界的熱情。

所以,想盡辦法去滿足求知慾,變成人類進步相當重要的原動力。

 

倪匡的小說《叢林之神》當中,敘述著一位男子因為探險而知道了自己全部的未來,因此失去了對未來探索的熱情,一心求死,最後也果然如預知般的死在腦外科手術中。

這篇小說是我認為倪匡的著作當中,相當不合理的一篇;當一個人已經失去進步求知的動力,將自己的認知定型、不願(無力)改變,的確不難想像其心情。

 

但是有限且可知的未來,畢竟還是可以滿足一般人的好奇心。

而這麼一份「明日報紙」,肯定會帶來各種不同的獲利模式。

 

[title]資訊等於獲利,即時等於未來[/title]

當我們在討論「資訊不對稱」的獲利模式時,大概可以分出以下幾種:

  1. 不對稱資訊本身即含有利益,利用時間差獲利
  2. 不對稱資訊本身即含有利益,隱瞞資訊來獲利
  3. 認為資訊即為商品,販售不透明且不對稱的資訊
  4. 認為資訊即為商品,免費提供資訊以獲得其他利益

 

這講得非常的公式化,以下我試圖用實例來說明:

  1. 時間差:接下來某原物料將會大漲,於是進行事先購入轉販售
  2. 隱瞞資訊:某產地擁有便宜且大量礦藏,保密來源進行長期通路販售
  3. 販售資訊:透過會員制或是其他手法販賣高信度的公司背景調查資料
  4. 提供資訊:提供部分資訊,利用流量或聲量得到廣告或其他額外獲利

 

當然最賺錢的方式,就是把資訊在該商業模式當中進行剖析之後分級,然後同時進行以上四種獲利方式。

 

但是資訊強度和傳播廣度會因為時間而改變,越是「及時」就越接近「未來」。

慢慢的,這些事情已經隨著資訊的進步而被實現了,只要進行正確的data-mining,就可以挖掘出足以獲利的潛藏資訊。

 

剩下的,就只是商業模式的設計而已了。

 

[title]總結:Summly + Social Network + Data-Mining = Future Reader?[/title]

年僅17歲的神奇小子創了summly,賣給了Yahoo!換來3000萬美金,如果Yahoo!只是換了LOGO之後將其推出,那就太無趣了。

甫逢Google決定關掉Google Reader,全世界每11秒可以誕生1PB的資料,我不禁想像下一個時代可能產生的新服務…

 

是要滿足人類毫無止盡的好奇心?

還是透過大量社群串接,開始汲取人腦的計算能力?

又或者可以實踐「網路烏托邦」來拯救地球?

又或是透過網路控制世界的惡魔會誕生呢….

 

未來,令人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