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nNode選書座談:《從0到1》之Peter Thiel在台灣創業會成功嗎?

本圖獲PunNode授權使用
本圖獲PunNode授權使用

作者Peter Thiel創辦了PayPal,並在2004投資facebook,也提供LinkedIn、Yelp等十幾家出色的科技新創公司早期資金,《從0到1》談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可以創新的企業,本次由PunNode主辦的座談,則是邀請網路新創業界的幾位前輩在看完書稿之後,以座談會的形式提供與會者本書的導讀與不同的見解,整場會議內容幽默風趣,也不乏各家對於台灣現況的洞見與批評。

本次座談與會及主持人詳見 AccuPass活動網頁,就不另開篇幅介紹各位大大,諸多內容與書本相關,建議閱讀後再行服用,以下僅就個人筆記所得紀錄。

 

[title]開場[/title]

主持人鄭國威(後續簡稱主持人)邀請現場與會觀眾介紹自己,在這樣別出心裁的開場中,也算是為整場氣氛較為活絡的活動點燃溫度。

 

[title]迴避競爭[/title]

主持人提出書中對於「迴避競爭」的看法,依序請教了李全興(以下簡稱老查)、蕭上農(以下簡稱fOx)與程世嘉(以下簡稱Sega)從自身經歷與現有事業看待迴避競爭,以及自己是否成功迴避競爭。

老查認為從過去自己在Yahoo!購物的經驗中,即便eBay是第一個進入市場並拉高門檻的,最後只是如「馬拉松第一名只是為後者擋風」(鄭補充解釋)一般,並未在競爭中存活;從此經驗驗證friDay現行獨樹一格的「以內容策展」的電子商務並未一口氣跳入以速度與價格戰為主的競爭中,雖然不是速度和價格不重要,但隱隱也符合了本書「迴避競爭」的精神。

2014/10/31補充說明自老查:「如果依照先行者的遊戲規則來競爭,也許競爭並不會帶來好的結果。設法創造出自己的遊戲規則來競爭,以及跳脫競爭去用更大的視野看長期發展,例如實際去發展對產業環境有正向幫助的能力,而不是只是忙著捉對廝殺,也許是一種規避競爭的思維。」

fOx以iCook的經驗回答,fOx將iCook定義為「食品業中的內容產業的食譜業」,在細分之後,在食譜業中可能因為聲浪或技術,所以很輕易地贏得了市場,但即便是整個食譜業市場,也只佔了食品業市場的百分之一甚至於不到,就競業的角度來看,的確透過行業的細分避開了競爭。

Sega指出:全世界的頻寬都在不斷的增加,判定頻寬與技術可行的情況下,踏入了「實況轉播」的業界,在這個業界中,有專門轉播遊戲實況的twitch,也有相當大宗的youtube,livehouse.in主打的是人人都有機會提供內容成為直播主,在價值和內容的差異化上迴避競爭。

 

[title]未來的確定性與悲觀樂觀[/title]

主持人拉出書中一個關於未來的確定性及悲觀樂觀的交集表格,指出書中看法「確定的樂觀」(創業)、「不確定的樂觀」(投資金融)、「確定的悲觀」(中國人)、「不確定的悲觀」(歐洲人)。

洪大倫對於未來的觀點屬於不確定的樂觀,但提出了與書中不同的看法,認為未來本來就有其不可知的不確定性,而他對於未來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徐挺耀提出了對未來充滿了既有的確定悲觀(主持人調侃其為「中國人」),認為人口結構的差錯及負人口紅利將必然把台灣帶向確定的悲觀,並引述李開復的文章認為「狀況還在惡化中」。

老查認為台灣的現況是不確定的樂觀,但並不會如書中所說一樣投資金融,而引述自書中的最後一段,認為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極快,未來特異點所帶來的進步將會是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的。

 

[title]銷售重要?成功/失敗[/title]

主持人提到書中所講述「銷售的重要性」,並以此為題依序問了fOx、Sega、老查,並以大企業的角度詢問了微軟與會的Herman。

fOx:在iCook剛開始的時候,他認為Sales和RD是互相矛盾拉扯的,有許多時候業務賣了產品給廣告主,卻可能得到RD對於產品哲學的質疑,所以初期並未有in-house sales的編制;直到後來將業務交給另一位co-founder之後,發現內部的溝通其實很順暢,也更容易去講述企業的文化與哲學,如果能將業務交給創辦人(之一)會是很好的狀態。

Sega:全世界的商品和產品數量是其極爆炸的,不論你推出了甚麼,如果要被看見,所以銷售當然是相當重要的,企業內每個角色都要能夠扮演業務。(主持人追問,會有工程師堅持不擔任業務的狀況嗎?) 如果有這樣的人,他也應該不在團隊內了。

老查:應該要跳出「銷售」一詞來看待這件事情,取而代之「溝通」是相當重要的,讓消費者使用你的產品需要溝通,絕對不是如過去般「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溝通必然會帶來結果,這也是為什麼friDay會著重於現今的發展模式。

微軟Herman:過去微軟較多停留在「做出產品在想怎麼賣」,但是這幾年的改變,產品往往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而設計,現在較帶有這樣的精神,所以要讓任何人擔任銷售都是可行的。

 

[title]社會企業 或 做不一樣的事[/title]

洪大倫:現在社會這麼發達、科技這麼發達,但是我們並沒有解決貧窮、解決貧富差距,社會企業應該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前提,這和我們一般理解的創新精神相違背,書中所提的是一種新創領域並壟斷的精神,而未重於著墨社企(調侃了一下台灣也是有壟斷的慈善事業)。

fOx:當食安事件發生時,iCook也背上了社企的責任,但是真正的社企像台灣最近的多扶接送,就是很好的社企,書中所指的應該是睥睨那些以社企之名包裝卻行獲利之實的企業。

徐挺耀:接續fOx的意見,全書所談到社企其實只有一小段,在這裡要討論的應該是涉及公共性的深度,但台灣好像比較常把「不夠掙錢」當作社企的特徵,像是泛科知識

Sega:認為社企的重要是在定義,而一般的企業都應該追求成長或至少生存下來,我們的GDP一直在上升,但是貧窮沒有解決、貧富沒有縮小,這是GDP為主計算的謬誤,其實有一部份GDP是機器製造的。

 

[title]創業者是否落在極端值[/title]

眾人的觀察都是落在平均值中,徐挺耀特別提出了「精神樣貌」較為不同,並認為創業家擁有「沒事也會找事來做」的精神。

 

[title]媽寶太多、不夠國際、拿不到錢、沒有Peter Thiel[/title]

fOx:以上皆是,但是法令的開放速度過慢,造成惡性循環。(蔡玉玲政委也在現場,曾倡議在創業的相關法規上進行鬆綁,如群眾募資平台等,故提及此段,與會講者對政委表達感謝之意)

Sega:大企業並未將資源投入,環境並不適合創業,這是結果、而非原因,過去不投資未來,所以即將沒有未來,美國二十年前就放鬆、建立的法條,我們最近才通過,只是補了2010年以來的坑而已。

洪大倫:個人的觀察還包含了過多的慣老闆,但是綜合之前兩位所說,政策的傾斜導致大部分的資源,如人才、金錢都被吸走,比起硬體業兩百萬年薪的工程師,新創產業又要怎樣找到合適的人才?大企業在賺到錢之後依舊只是拿來炒房。

徐挺耀:鑑價邏輯和硬體思維不同了;以前五千萬建一個晶圓廠,有knowhow的人佔了10%股份,因為人腦並不是設備一樣可以進行生產,但是現在一個新創產業十幾個人可以賣到幾億,所有的資產就是那些knowhow,你要怎麼對人進行鑑價?

 

[title]結語[/title]

QA當中較有價值的一段,是當fOx談到了台灣需要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新創資訊事業,當一個成功的新創事業可以成為案例,未來才有可能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呈現開枝散葉的新樣貌,而目前最有這個機會和未來性的當屬KKBOX,Sega也在後來的回應當中再次重申了對於台灣新創網路事業需要一個開枝散葉代表的重要性。

其他QA部份我並未進行筆記,僅就我的印象中「如何短期獲利」、「是否有正確停損點」、「走一趟矽谷是不是真的會有不同眼界」…

我認為這些問題正反映了我所見創業思維的謬誤,需要短視的答案、需要正確的答案、需要有效的示範…

在保守、填鴨的教育文化下,教出了難以創新的思維產物。

如果繼續誤以為創業是一個有範本、公式可循的成功,那只將會有更多的「失敗案例」誕生。

 

這個座談會的價值非常高,結合業界經驗、閱讀心得,乃至於對主持人的提問侃侃而談,即便我尚未開始品味本書,我也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謝謝PunNode

 

本文同時授權刊載於PunNode 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