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
2024年的12月,我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車禍,就結果來說,左手左腳都骨折,而且還要好一段時間的復健才能恢復,躺在病床上的兩個禮拜之間,我理解了幾件事:
- 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並不是像電影漫畫一樣,車子到了你面前還有幾個畫面可以反應,是真正在轉瞬之間就會消逝的。
- 即便對我自己來說,這些年來經歷了很多、也學習了很多,但卻沒有真正可以溝通、傳遞這些經驗與學習的方式。
這幾年又是 AGI (生成式 AI )的大爆發,幾乎每天都在看到新的進步,要了解來源、要自己實作,占用掉了許多時間;一直以來說要把這十幾年的經驗寫成一本書,累積在電腦裡的資料有幾十個G、為了寫作而學的工具也有四五種了,寫寫停停、修修改改,卻總是沒有有效的前進。
偶然看到了高見龍老師的為你自己學 PYTHON,想了一想,用網站來寫書真的是還蠻直接瞭當的方式,不如就讓我效仿一下,在部落格之外再架個站來開始寫這本書吧。
這樣一想,這陣子所學的工具也終於派上用場,讓我可以一邊開著筆記、一邊把想法寫在網站上,部落格的編輯工具又是我所熟悉的書寫方式,突然覺得寫成這本書的可能性大了許多。
關於我、關於這本書
我總是預設自己的文字是寫給熟識的人。如果你是偶然來到這個網站(或翻開這本書),那麼最妥當的第一步,應該是先認識我這個人。
我叫 Believe,這個名字源自我大學時期的 BBS ID。當我正式踏入職場,需要一個英文名字時,幾乎沒多想,就沿用了這個名字。有時候為了方便發音,我也歡迎同事們直接叫我 Billy。
有趣的是,當我在外商公司介紹自己時,國外同事常對「Believe」這個名字給予讚賞,認為它「很有力量」、「很適合行銷」——我也總是欣然接受這樣的評價。
從小我就嚮往成為一名教師,這份熱情來自我國中導師對我的深遠影響。於是我選擇就讀台北市立師院數學教育學系,並在國小實習時帶了一整年的五年級班級。然而,當時正值台灣師生比失衡的開端,我親身經歷了三萬名流浪教師競爭 22 個缺額的現實,最終選擇轉職。
後來,我進入國北教大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也因此開啟了在數位行銷的職涯。2008 年,我接觸關鍵字廣告、聯播網與社群行銷;2012 年加入 Foodpanda 台灣創始團隊,擔任行銷總監,從此展開一連串的新創旅程:民宿平台、計程車叫車服務、有聲書、古典音樂、健康媒體、公關顧問等各種產業,我都有實際操作並取得成果的經驗。
這些年我持續學習、吸收與成長。直到 2018 年,我加入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擔任副營運長,在短短兩年內創造近三億元營收,並將成本壓到原先的一半,進一步證明自己不僅能做行銷,也能勝任營運。
如今,我經營著一家小型企管顧問公司,不僅服務著有趣且成長迅速的新興產業,且在持續學習新事物,期待能實踐更宏大的願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至於這本書,老實說,我還沒能準確定義它會是什麼模樣。我曾想分享這十五年來對「行銷」的理解,也想過強調自己相較於其他專家的「新創現場經驗」,甚至考慮過把我在營運上更具體、可量化的成果寫下來……
但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
我知道自己的靈感常來自真實與當下的反應,一旦要「刻意」做些什麼(比如寫一本書),反而會顯得生硬無趣。
所以,我想還是任性一點,想到哪就寫到哪,最後再來排列組合,看看是否能為這些年的學習與經驗,下一個註腳,或寫下一本書的標題。
看到這裡,我很感謝你還沒有跳走或是決定退費,也歡迎你繼續認識我的經歷、我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