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團經營 vs. 情感設計三層次

講到遊戲的第三次衝擊時,著重在facebook本身所擁有的社群性,和快速擴散後帶來的社群黏著度

所以在2009年開心農場之後,很多廠商都試圖用facebook apps的形式來達到行銷的效果,深入研究之後發現了一個叫做粉絲團(fanspage)的東西,不但可以透過讚(like)的數字把行銷效果有效量化,還很便宜~但是…

 

現在2013了,咻咻咻的三年過去了,請問有多少公司真的從facebook的經營上得到成效?

商業永遠是現實的,當公司發現十幾二十萬個粉絲好像沒有真的帶來產品的銷售,對於粉絲團的投注自然就下降了…

本文將從兩方面來說明,社群之於商業的重要性,以及設計一個好的粉絲團的基礎認知為何。

 

[title]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銷售永遠奠基於需求[/title]

在本站初開時稍微提到從資訊的角度來看客群組成,舉凡在(包含)需求客群內的,都將是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只有那群隨機或是尋知的客群,才是我們試圖行銷擴散的對象。

而此圖採用靶心的形式,實際在說明的是購買機率的大小而非群眾的數量,像APPLE的品牌客群量可能超過其他的客群(懂得人比買的人多,雖然快變成歷史)…

需求客群是基礎,其實其群體的大小也反映了產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品質。

像一直以來十分積極經營品牌客群的星巴克,擁有的是一群對星巴克死忠的愛好者,症狀輕微的可能有三個杯子、六種隨行卡,嚴重的就儼然是個手機上有吊飾、皮包裡有鑰匙圈的小收藏家…

依據資訊集散,分為四大客群
依據資訊集散,分為四大客群:品牌客群、社群客群、需求客群、尋知客群。

那社群呢?

 

過去在業務和行銷常聽到「創造需求」一詞,那是以APPLE成功為案例的一種思維,認為只要讓消費者覺得不可或缺,甚麼東西都可以賣

很可惜,台灣的老闆常常錯解這種想法的意義,把銷售的責任轉嫁到行銷與業務身上,事實上,產品就是有好壞,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的產品力,才是第一要素。

所以社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形成品牌與需求之間的溝通橋樑,成為Social CRM(Soci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社群客戶關係管理)。

 

我們應該不難想像:當消費者有了某種產品上的需求,得到了朋友丟來的一則連結,可能是說明書、可能是部落格,而這則連結的內容可能大大影響了消費者的決定。

嘿,去說明產品並且評價、這麼簡單而且完美的一件事情,難道不應該由企業自己來完成嗎?

所以要做好粉絲團,首先要定義好粉絲團與社群客戶/社群潛在客戶想要溝通的內容主軸為何,並且規畫好資訊引導的方向,才能達到社群行銷的效果。

 

[title]情感設計三要素作用於粉絲團[/title]

情感設計(Emotion Design, Donald Norman著)提到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層次(外觀上)、行為層次(功能上)、反思層次(情感上)

所以,太棒了,社群涉及人的生活甚深,正是實現情感設計最好的地方,我們來看看這些層次在粉絲團設計的意義,並且舉出幾個案例。

一個好看卻不好用的榨汁機,你還是會買單。圖片來源:Wiki

 

 

本能層次(外觀上)

[hr style=”one”]

無庸置疑的,facebook粉絲團基於一個網頁瀏覽的介面,本身的設計一定要好看,有完全只是「好看」就達到行銷目的的粉絲團。

Tiffany的粉絲團,你一進去就可以看到各種炫光奪目的鑽石時尚報導,每一則訊息都以其基礎色調為主,真的是隨便一張圖都好看。

當一則新產品訊息發布時,必然深深打進購買族群的心理,點下圖文裡最後的那個連結,完成了社群導購的步驟,那效果就會非常斐然。

Tiffany的粉絲團封面,3,666,819 人說讚 · 239,690 人正在討論這專頁。
圖片來源:Tiffany的粉絲團

 

形象類型的本土我會推薦統一獅的粉絲頁,國外則是歐巴馬,兩者強調的點略有不同。

 

統一獅走的是色調上的統一,並且以球員、比賽為核心的呈現方式,而因為企業形象塑造完整,所以粉絲頁可以看到非常強烈的「統一色彩」(雙關語)。

進行置入性行銷時的視覺效果非常好。(但是沒有反映在數據上,看來職棒未來堪慮…)

統一獅的粉絲頁整體視覺意外的不錯。 83,520 人說讚 · 6,818 人正在討論這專頁
圖片來源:統一獅粉絲頁

 

有別於時尚和企業,歐巴馬強調的一向是他的親民作風,有從他的粉絲頁上看到甚麼視覺上的差異了嗎?

Obama的專頁,圖為強調「總統之位」。 35,164,515 人說讚 · 2,416,531 人正在討論這專頁
圖片來源:barackobama粉絲頁

 

同樣是主打親民的馬英九

兩位總統(的粉絲頁經營者)在情人節都發了溫馨文…

有些時候真的是爛到讓我嗆不下去…

page
很抱歉,英九,我不知道你想強調的是甚麼….

 

行為層次(功能上)

[hr style=”one”]

行為層次的重點在於「有用」,而粉絲頁畢竟還是以視覺為主,要在視覺上達到有用的效果,最好的方式還是如說明書一般的作法。

將瘦身方式濃縮在一張圖中。
圖片來源:iFit愛瘦身

 

當然更高明的可以做出有意義濃縮效果的info-graphic,只要資訊本身對消費者是有意義的,就能達到傳遞擴散的效果。

Intel解釋電池的時代演進。
圖片來源:Intel粉絲頁

 

反思層次(情感上)

[hr style=”one”]

反思層次重的是激起人對於產品的情緒和回憶,進而達到認同、衝動、購買

這就是最常被台灣粉絲業經營者錯用的方式,可能在一次兩次的「溫情攻勢」或是「搞笑圖文」下得到了不錯的效果,所以整個粉絲專頁走向就歪了

行銷的目的,最終還是希望帶來銷售,當然絕對是有名聲的效果,但是目標要很明確才行。

 

在這裡失敗的例子可能比成功的例子還要多…

由於點名出來譙可能會有麻煩,所以在此找幾個明顯錯誤的例子…

fail01
此粉絲團為某食品企業,但是…
看不到該公司的產品。倒是出現了笑點和旅遊建議提示…
嗯...文字訊息也是一種內容啦...但是新年誌喜貼歪了真的是很難看...
嗯…文字訊息也是一種內容啦…
但是新年誌喜貼歪了真的是很難看…
狗狗很可愛沒錯,但是這真的可以為保養彩妝帶來生意嗎?
狗狗很可愛沒錯,但是這真的可以為保養彩妝帶來生意嗎?

 

[title]結語[/title]

回到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社群行銷有其加深溝通的必要性,讚和分享雖然是可以把行銷結果數據化,卻未必帶來銷售的效果。

利用apps衝高數字,卻不能帶來營收的作法,我想再不了多久就沒有辦法說服廣告主了…

從消費者的角度望去,一個能夠有效提供資訊的粉絲團才有意義,至少當消費者搜尋到該粉絲團的時候,他要夠吸引人。

 

很奇妙的,在既有timeline版面的特性上(視覺為主),本能層次的設計遠遠重於反思層次的設計,只要往幾個基本點去思考,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 基礎色調:是溫情還是專業?是時尚還是科技?在CI辨識和視覺感受上,要有一個既定的形象,才能夠讓消費者更有效的從塗鴉牆上一堆東西當中,辨識到資訊的來源。
  • 溝通內容:溝通內容可以主導消費者了解產品,也可以帶領讀者深入品牌故事和企業價值,也可以做為意見的回收與調查或活動的擴散,內容主軸要設定清楚。
  • 資訊流向:timeline是會讓舊資訊因為時間而消失的,所以facebook目前的主要功能在「導」而不在「找」,資訊設計時要能夠更有效地指向自己的官網或部落格才有意義。

剩下的都是更detail的設計能力,在這裡只是講個大概。

 

像是畫面呈現、語句結構、活動設計,都需要逐漸和消費者溝通乃至於同調,這又不會是一朝一夕之功了…

所以社群行銷真的比較便宜嗎…?

目的清楚而且能夠配合企業資訊產出的時候,我想可能就可以降低很多成本了吧。

 

所以,不要盲目地跳進社群了,至少和hTC一樣開始(模糊的)與消費者溝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