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工作安排上,大概有兩到三周的時間需要投入一個專案,雖然可以檢視自己透過 AI 工作的能力,但同時就少了一些追逐新技術和資訊的時間。
一回過神來,就發現自己兩三周所落後的感受,已經有種「錯過了一整季的新資訊與技術開發」的感覺。
這時我才發現到, AI 正在讓我們同時經歷「超人感」與「無力感」。
AI 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滲透進生活,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創意領域,人們逐漸感受到 AI 所提供的強大能力。
這種「超人感」並非單一面的存在。在「實踐企劃力與創造力」之外,隨之而來的是另外一種無力感,像影子般伴隨其後,令人們對 AI 同時有著依賴與懷疑。
AI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能力,讓少數的人在許多實踐方面如「超人」般地突破極限。
不論是 AI 的高效運算、精確和多工,讓有志投入並研究的人們,縮短了解決問題的時間,也可以省去各種溝通,嘗試著自己實驗一些原本需要專業能力的工作,如繪畫、編撰程式等,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AI 生成圖像、文字、編程的能力拓展了創意的邊界,使得創作者們能無限探索靈感與想像力;自動化流程則有效地取代了不少重複性任務,工作不再被繁瑣的細節所束縛,我們開始得以把專注力放在更具挑戰性、創新性的工作。
然而這種「超人感」的背後,也帶來了令人感到束手無策的無力感。
首先是依賴著 AI 並與其互動時,隨之而來的喪失控制感。再者,人們開始要追求日新月異的技術,以及伴隨著深入了解新技藝,需要學習更多創作背後的原則與能力。
隨著 AI 的發展,人們在思考與邏輯上也需要改變,很多分析、應用都逐漸轉向黑箱,隨之而來的不安與無力感也不斷加深。
在職場上,若不是持續投入時間與心力,去追逐並實作 AI ,以維持「超人感」的話,各種資訊、技術的焦慮,就會反過來變成前所未有的強烈挑戰,反而讓人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和「無力感」。
我覺得要特別關注這種矛盾的心態,一旦被 AI 帶來的感受左右,不論是逃避變成平庸、抑或是被迫追逐焦慮,都會偏離主導的立場。
我想要時時提醒自己:我是靈活的、我是使用工具的主人,要更專注在產出的結果與成績;這既是挑戰,或許也將是未來自我定位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