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參加了DP11的心得分享會,主講者有Leo、Paul、Troie和永富等四位大大,分別分享IDEO、網頁效能實作、mobile site以及SOMA+angular.js等心得。
接下來將簡述今天分享內容,並且表達一些個人看法。
[title]Leo – IDEO在台雜交後心得[/title]
總結而言,IDEO主旨是在內部成員與外部成員的合作當中,尋找從各種不同學科角度的觀察,這包含了消費者、社會、設計等專業領域的意見。
IDEO尋求的是各種意見交集之後、帶來產品創新的機會,但是這卻在台灣變成一種變形的偽IDEO;
台灣一般只想要「比較好的產品」,並用代工思維採用瀑布流、從行銷到產品設計的工廠生產方式,因為各種不同意見在不同階段當中對產品設計造成影響,以至於最後產品和原先的設計沒有兩樣,即便主事者決定引進這樣的方法,也只是為產品帶來「感覺上比較好」的評價而已。
最後Leo分享了toNote在設計上的一些心得,由工程師所提出來在評價系統上獨特的設計,為整體產品的評價帶來了非常正面的效應,這也是IDEO廣納各種意見可以帶來的正面效果。
Boss Center Design一詞,真是讓人相當有同感…
[title]Paul – 網頁效能實作[/title]
這可能是近幾年來我聽到在網頁效能以及使用者體驗實作上最專業又最有效的分享。
一開始先簡述了PJAX(PushState+AJX),透過設計讓頁面內點擊的動作反應在網址上,把查詢、點擊等動作反應成網址,可以更輕鬆地分享搜尋結果,或是讓使用者利用上一頁下一頁來進行瀏覽。
Online(個人覺得是network status tracking)則是讓需要網路功能的按鈕,可以偵測到使用者現有的網路連接狀況,實作在功能上,像是分享、查詢一類的按鈕,當網路連線中斷的時候,會直接反白(透明化),使用者也不能按下。
再來是Page Viability,則是使用者在中斷瀏覽時(視窗最小化或切換TAB),網頁的動作會跟著中止(如影音播放),如此一來可以保證使用者不會錯過網頁的完整體驗。
最後是一連串與網頁效能實作相關,包含了web SQL DB、indexed DB,以及一些HTML的CSS和js擺放設計架構上的建議,由於真的是太專業了,有機會在另寫一篇分享。
總之,就是很實用又很專業…(看來要努力改自己的站了)
[title]Troie – sublime text 2 & mobile site 1 to 100[/title]
Troie先補充了IDEO實際採用的KPI(名聲制度),並且大概說明了一下實作時採用的組織結構。
分享了非常好用的編輯器sublime text 2,可以不用透過F5重新整理,就直接版編輯後的結果快速反應在網頁上。
再來是mobile site的設計與趨勢,分享中先點出mobile site在設計時,採用app的形式可能帶來硬體效能需求以及使用者體驗的方式,也不適合直接把電腦網站直接閹割刪減之後搬進手機上。
在2013的趨勢上來說,一般較專注於mobile site的設計,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是比較有利的,因為可以讓行動版網站的效能更好(CSS default)、設計考量上也會更貼近一般行動使用體驗。
設計時的建議則是使用空白名片,可以快速地用紙完成架構,一面可以做直式設計、另一面則使用橫式設計,透過紙牌排列的方式,與業主進行互動溝通,能夠快速地讓業主知道功能與頁面之間的連接變換。
[title]永富 – SOMA template + angular.js[/title]
很遺憾的,由於永富大大分享的內容太過專業,我實在不夠了解,只能做出簡單摘要。
永富一開始使用的就是Troie介紹的編輯工具,並且表明此兩種功能都可以做到Paul所講到的一些網路效能實作。
簡單的說,這兩種工具都可以減少開發者在引用資料庫時的負擔,透過撰寫tag,可以快速和資料庫連結並產生表單,其中angular.js是由google開發的,SOMA template則有完整的說明文件。
永富大大我對不起你…我的程度只能理解到這了…(非開發人員)orz
[title]心得[/title]
我覺得最受衝擊的部分是Leo大在分享IDEO時,開啟了我很多未想過的觀念。
IDEO可以說是從PM的角度對設計進行思考(Design Thinking),和UX所提倡的設計者進行使用者思考(User Experience)略有不同,但是其本質其實再說同一件事:如何做出創新並且讓使用者滿意的產品。
以前在我的觀念之中,工程師要了解視覺設計是很困難的,所以視覺設計人員一旦跨入程式設計領域,往往可以帶來較多的改變和創新,而IDEO所說的方向略有不同,是在設計初期就彙整大量意見,並且收斂出一個良好的結果,Troie大在此補充,只能靠經驗累積。
我感受到衝擊的部分是:
其實真正有能力出來分享的大大們,都已經或從程式設計、或從視覺設計、或從PM管理的角度,踏進了市場和產品的觀察領域;那是否,產品設計中不同領域的角色,都可以透過行銷和市場的了解,同步縮限到使用者的觀點呢?
或許有第三種角度,是從行銷人出發的設計法。
有朝一日說不定也可以看到/聽到這樣精闢的分享。
最後感謝DP11和各位樂於分享的大大們,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