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典樂把人生縮為樂章,既成經典、亦為時尚

昨晚,身體狀況又再次來到一個低點,除了上班時感到眩暈,在下班前已經無法直視螢幕,依舊在走到門口時被一通電話喚回座位。

所幸同事仗義相助,讓我還得以去赴約,見到三個月回來台灣一次的老同學。

 

當我們暢談著這一陣子的生活,在異地遇見故人,接下來對人生的規劃打算,同學則訝異著我廣泛的跨界工作經歷(這樣講來真是美化啊);

在這一個多月中,總算有那麼一刻,我覺得自己放下了肩頭的擔子。

 

[title]熱愛古典樂,只因把人生縮為樂章[/title]

我想,在接下目前的工作前,並沒有想過古典樂在人生中的定位,充其量因為曾待在合唱團裡,所以知道在合唱中人類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實現為樂器的感動;

每每提到「熱愛」古典樂,總覺得這個詞彙下得不夠精準,甚至於過了頭

 

於是,當眼下我們試圖去推廣這稱為「古典音樂市場」的商業模式,想接觸那3%死忠樂迷以外的人,祭出了各種想法:

美食、跨界,視覺的、聽覺的、體驗的,各式各樣「喚起人們與既有經驗連結以至於開始接觸古典樂」的點子…

直到今天我被當頭棒喝。

 

深夜,持續著在網路之間尋找音樂與生活的關聯性,找到了這篇TED、2008年Benjamin Zander的影片(嵌於文末),早上才有時間把他看完,給了我許多啟發。

沒錯,我就是影片中Ben所說的,那97%的、完全不懂古典音樂的人。

 

不。

 

我終於開始了解為什麼要「熱愛」古典樂:原來聆聽古典樂,本來就是人類所與生俱來的感動。

當作曲家試圖,將一生最愛逝去時的哀痛化為音符(蕭邦 24首前奏曲 no.4),枯腸竭索的去尋找每一個組合、去延續每一心頭點滴,讓情緒變成樂章,讓人與生俱來的音感領著聽眾,進到作曲家試圖表現的世界裡;

然後,經過了百年錘鍊,這一首歌依舊在此,成為經典。

 

人生有太多無謂的話語和爭執、娛樂則瀰漫著過多的濫情和爆炸,如果我們都預測得到蕭邦的下一個音符,聽覺應該要用來做更多的體驗。

而熱愛古典樂的人,懂得用聽見 — 那情感化為音符的結晶 — 去熱愛人生。

 

謹以此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