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哲學與觀點
我的理想與抱負與哲學觀
-
AI 帶來的超人感與無力感
最近在工作安排上,大概有兩到三周的時間需要投入一個專案,雖然可以檢視自己透過 AI 工作的能力,但同時就少了一些追逐新技術和資訊的時間。一回過神來,就發現自己兩三周所落後的感受,已經有種「錯過了一整季的新資訊與技術開發」的感覺。這時我才發現到, AI 正在讓我們同時經歷「超人感」與「無力感」。 -
《黑神話:悟空》:精美但脫離主流的文化夢
首先,結論先行:作為「全球遊戲美術外包」的核心市場,大陸推出《黑神話:悟空》這款3A遊戲大作,可謂水到渠成。
相信大多華人看到那一段由遠到近的景色鏡頭,感想可能極為一致地都是:「啊,你看那壯麗的山巒與精美的寺廟(文化遺產)。」
遊戲採取單線敘事,與當前市場上的開放世界觀有一定的差距。中間某些場景使用了變身機制,通過巧妙的模糊處理,讓玩家感受到變成蟲子的身臨其境感,同時也節省了不少細節設計,這樣的做法既合理又符合成本控制。
靜坐冥想獲得技能的過程,其實是強迫你欣賞那些精美的場景設計,還是圍繞著美術極限所能做到的「山川壯麗,妙筆生花」。
至於妖怪敵人的設計,雖然精細,但總給人一種偏向西方遊戲的感覺,很可惜這些妖怪不能再更「東方元素」一些,畢竟在妖怪設計上避免給人聯想到日本風格,似乎是為了政治正確。
所以,像魔家四將這樣和日本佛教神像造型十分接近的角色,就乾脆讓他「大」起來,以一大遮三醜……
當然,使用一個亙古的IP是非常好的文化推廣,但是這當中卻乏文本、背景,甚至也沒有太多的探索和挖掘,是非常可惜的,這也注定了這個遊戲本身的壽命將會很短。
這背後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古老IP的深度挖掘,作為玩家,我們始終期待更出色的作品。
「玩,是最高境界的研究。」這是愛因斯坦對遊戲領域留下的一句名言。
《黑悟》引發了廣泛討論,這幾天的社群反應,可以說是近二十年來關於遊戲產業論調的集大成。
我不想重複那些關於遊戲產業的老生常談,除非《黑悟》繼續發布優秀的PATCH或DLC,否則它可能只是個短命但賺錢的作品,終將引來批評。
話說到這裡,我想插入些個人經歷。
這半年我涉足了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美術這件事情可以說是與我過去的生活幾乎毫無交集。
上週我在跟工作中的《透視與結構》課程,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日本漫畫家島本和彥在幾乎是自傳的漫畫《青之炎》中(第八卷、全書第43話)提到,即使是最常見、看似無意義的「教室場景」,也隱含著無限的細節。從一個視角看去,每一張桌椅都需自然地分佈、但又有個別的透視線與細節,因為這是現實中存在的內容,任何偏差都容易被察覺。
例如,淺川デニム老師也曾因為「畫出了可拉出抽屜的小學桌子」而被編輯挑剔,事實上這種桌子在某些日本地區確實存在。
正是這些細節帶來的真實感,讓我們更容易進入故事和主角的世界中。漫畫如此,那動畫、電影和遊戲呢?
同時,因為失真和缺乏考究而被批評的作品層出不窮,例如《刺客教條:暗影者》、特效糟糕的《閃電俠》,也有那受到高度讚譽的《死侍三》。
一個作品是否充滿理想、抱負與野心,觀眾能感受到,玩家也能察覺,消費者更是如此。
回到一個經理人、創業者,甚至曾經是遊戲企劃、創作者的角色,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當我們大聲疾呼並追求卓越成就時,所有細節都會被置於極其苛刻的濾鏡下,從對自己的要求到每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被挑剔到讓人不快。
同時,那些看似充裕的資源、舒適的環境或寬鬆的氛圍,往往並非助力。
當這個世界一方面感嘆缺乏精雕細琢的匠師,卻又將職場上的嚴格要求和緊繃情緒打為萬惡不赦的PUA,你是否也看到了其中的矛盾?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台灣仍然充滿希望,台灣的遊戲創作也充滿希望。可惜的是,台灣人大多支持勝者,而非為了勝利去支持,任重而道遠。
寫到這裡,雖然與前文無關,還是要為自己寫的文章做個加註:
我並不贊成PUA,也不贊成職場上的PUA,但千萬不要用PUA來魔化工作上「本來就應該要有」的要求,以及用來作為自己無能無所作為的藉口。 -
己願他力?還是平衡理想與現實
不講人、不講事,只談一個「概念」:最近很多人提到的「己願他力」。
前幾天,我曾待過的布爾喬亞公關顧問公司迎來了十週年慶。每一家我待過的公司都教會了我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而在布爾喬亞學到的,絕對是其中之最。
如果要描述2016年的自己,「傲慢」這個詞絕對適用。回頭看去,我也不知道當時哪來的自信,總覺得自己「不是那麼在乎錢」、「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希望為能帶來改變的企業效力」。如今,我比較能分清楚理想與幻想。
理想是「我想帶來改變」,幻想是「不是那麼在乎錢」。
-
在關鍵字思維中錯失參與AI浪潮的先機
在AI浪潮下,我覺得一個可惜的現象是,過去20多年「搜尋引擎思維」的影響,使得很多人習慣了「抓關鍵字下結論」。
一些具有社經地位的長輩們,由於不理解圖靈測試的內涵,又不願意花時間使用生成式AI,快速得出「AI只是很會掰,一本正經講瞎話」的結論,這似乎成了某個群體的反射。
「為什麼要在手機裝APP打字?有事我不會打電話嗎?」這樣的排斥進步、不願意跟隨時代改變的情節再次發生。
然而,生成式AI的真正威力在於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
- 一年前:它能生成一段文字,雖然生硬但不算差,有能力的人用來開啟工作,恰到好處。
- 兩個月後:AI可以寫詩、作曲,生成的圖越來越難辨真假,還能讀網址和檔案。
- 再兩個月後:AI能輸入指定風格、文字、語言,甚至模擬完整思維,回答跨領域問題。
- 又兩個月後:AI可以寫出指定腳本和功能的專用AI。
即使市場已經大肆慶祝這是人類技術史上最誇張的一次爆炸點,仍有超過九成的人不願意花30分鐘,與可以對話的AI好好聊一次天,探索當前進步的真實程度。
某些人寧可相信這只是Buzz Words,股票數字只是有錢人的炒作,也不願意理解這個新的爆發點可能為你、為我帶來的全新機會與轉折。
當你不能意識到現在進步的曲線是前所未有的高斜率,AI和擁抱AI的人持續進步,而時間再過半年、再過半年、再過半年……
現在仍有排斥、不屑心態的人,真的是可惜了。
-
無知,是美好的,值得尊重
#多了解自己一點
當你很認真地帶著問題來和我討論,不論我感受到的是你的困惑、難處,只要這當中是有禮貌的,都是尊重、認真以待。
我尊重你的困惑、難處,尊重你的尊重,也尊重你的無知;「無知」一詞很強烈,我最近也開始理解到,許多人面對無知,比較容易先激發情緒與自尊,這結果通常令人之於成長越來越遙遠。
-
飢餓的蘇丹,沒竿的台灣
運動視界一篇「葉耀文沒竿爭議,唯一有機會改變這瞎事的是誰」寫得好,為此我心得了一個標題《飢餓的蘇丹,沒竿的台灣》。
《飢餓的蘇丹》是由記者凱文卡特所拍攝的一張實境照片,在照片中一個頭大身小、餓到皮包骨,蹲坐在旁幾乎可以說是畸型的孩子,而後面有一隻逐漸接近他,虎視眈眈的禿鷹。
-
如果可以,能不能不要投柯文哲?
選舉前三天,來到選情最高溫的時候,在連勝文這支影片釋出後,柯文哲的呼聲也來到最高。
一邊以新世代、小民為主的群眾鼓掌叫好,另一邊深藍鐵票不吭不響,真正的大族群:西瓜偎大邊的人們,也將行使一貫以來的作法:
投給會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