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扯到錢,來談談價值吧?

大家在買3C產品的時候,最常聽到的詞彙大概就是C/P值吧?

C/P值並不是3C產品的特別數值,而是指性能(Capability)與價格(Price)之間的比值,當然在同一價格值段內,C/P值越高的,買起來就越划算。

其實,廣泛地來看,所有的商品都有C/P值,也就是指商品價值了。

而從C/P值,我們可以了解商品價值能被簡單的定義如下:

商品價值 = 品質/價格

畫成圖之後,可以得到三個區段,分別是價值斜直線附近的平均價值、斜直線下的低價值,和斜直線上的高價值。

這張圖是用低價值手法畫成,有沒有覺得品質遠低於其價格啊?XD

在這三個區段中,你可以很直覺的想像幾件事:

第一、消費者傾向購買更高價值的商品,這包括了訂價較低、品質較高、附加價值較高(服務、品牌、行銷包裝等因素);而低價值的商品往往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掉。

第二、競爭激烈的產業當中,所有的商品都會往高價值移動,也就是中間的平均價值區段斜率會越來越高;反之,競爭較少的產業,反而會不斷的往低價移動,而聚集在圖中的左下側,依然消費者的選擇還是會傾向第一點。

再細分下去,可以得到五個區段,分別是高價值、市場均價、經濟價值、低價值、更高價值。

這張圖只到達平均價值的中段,也就是一般市場均價了。

在思考新產品的定價時,常常需要了解一下市場上目前價值的分布狀況,以牛排來當一個例子:

  • 市場(平均)價值:是指一般人能接受的品質與價格,像有店面的平價牛排,160元。
  • 經濟價值:是指一般人所能接受,較為低價且低品質,像路邊攤的牛排,80元。
  • 高價值:品質與價格一起提升,例如有店面且服務較優的牛排,450元。

以上三者都在一般人認知的曲線上,會由不同的客群決定自己座落的需求。

  • 更高價值:意味著較低的價格可以買到較好的品質,像是不為人知的低價牛排,450元,卻附有餐前酒、良好的服務。
  • 低價值:則表示較高的價格卻換來了較低的品質,通常這就會引來負面評價,900元,卻和一些高價值牛排沒有區分。

服務業的觀念是在基本的品質上,增添了“服務” 、”感動” 或是一些其他的“附加價值”,在社群與網路的大時代中,這個附加價值還包括了知名度、信賴感等社交指標,讓消費者在平均價值的曲線之外,還能得到更高的感受,也就能夠有效地將客戶的觀感拉到“更高價值”

你覺得,自己所從事的服務或產品,應該是哪一種價值呢?

比對起你的競爭對手,又該怎麼去優化呢?

留言

在〈別扯到錢,來談談價值吧?〉中有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