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個月以來都在進行面試,主試官最後往往都會問到:
「你覺得自己的優點是甚麼?缺點又是甚麼?」
對這個問題我著實傻住過,但是仔細一想就知道:我的優點是求知慾,缺點則是自卑。
一個每天嚐試在網路上留下數千字的人居然感到自卑?這可能有點矛盾吧?
直到昨天才發現,母親很習慣用「你很丟臉耶~」來評論諸如一些桌面散亂的小問題。
於是乎我還蠻在意「丟臉」這件事情的,很自然就會拿來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
在這瞬間聯想到了:
原來,話語如劍,你怎麼和孩子溝通,孩子就被雕鑿成怎樣的人。
[title]童言童語好嗎?你不會問同事要不要一起吃飯飯、喝茶茶吧?[/title]好吧…說不定會…
身邊非常多同學朋友都成了父母,每天我在塗鴉牆上看到的孩子照片,大概可以舉辦一個「最可愛孩童競賽」,至少可以取個前十名…
相信看到孩子渾圓泛紅的可愛臉龐,難免會想要跟他「咕嘰咕嘰」一下,純遊戲還可以,逗逗孩子笑的確是很快樂的事,但是長期教養時,可能要盡量避免童言童語了。
雖然現在很多人鼓勵雙語教育,但是個人認為,孩子在小時候能夠培養正確的中文語言邏輯,對於未來閱讀、學習都會有較好的幫助,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的初期帶來正面的影響,可能比送去學兒童美語更重要。
孩子語言發展最快速的時候是在0~6歲,一到兩歲時孩子會自然而然使用疊字詞(對於發音及語言的熟練度),但是父母「主動示範」的情形,可能會帶來一些混淆。
父母的身教言教對孩子影響甚鉅,過年的時候我看到表姊的孩子雖然才4歲多,但是能夠非常正確地做出要求與溝通(「我可以喝汽水嗎?我只想要喝一小口。」),讓我非常的訝異,其中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平常就把孩子當作小大人一樣的溝通。
台灣很習慣於把文、理做出明顯的區分,但是語言和邏輯是遠在知識之上的基礎,父母透過說話溝通,可以讓孩子更感受到關懷與愛;在孩子視線或聽得到的範圍內,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否則潛移默化帶來的效果也會很驚人。
[title]等到孩子說出了「你很賤耶」,打罵已經晚了[/title]
從上大學以後一直都讓我很訝異,因為從小在家幾乎是聽不到任何髒字,雖然國中難免會用言語進行逞兇鬥狠的威嚇,但是「賤」這個字真的是非常在忍受範圍之外。
或許你常常不知不覺說出這一類的詞語:「賤」「機八」「北七」「腦殘」。
語言除了語句的邏輯與組成,還有語意的判讀,孩子或許可以透過溝通訓練邏輯和組成,但是因為缺乏社會交流與經驗,對於語意的判讀能力較差,這些輕度的言語暴力,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是正常且愉悅的用語。
當然隨著年紀成長,孩子還是會了解「這是髒話」,可是一旦進入生活中變成慣常用語,有一天孩子就是有可能會用你罵過他的話來罵你…
不管是抽菸喝酒罵髒話,如果大家都能在意一下「有沒有孩子在現場」,這對社會應該是正面且有效的幫助;
父母則可以注意孩子犯錯時,責罰的合理性,並且注意不要讓自己淪於情緒化,如果成人朋友無意中做錯事、說錯話,象徵性的責罰(拍打一下),可以提醒孩子這是無意的錯誤行為。
[title]「馬麻~馬麻~馬麻~」有效處理孩子的叫喚[/title]
孩子很聰明,知道音速比自己動手腳來得快,所以當孩子只是單純想要父母親的注意,會率先選擇使用聲音來進行叫喚,這時候要有效的處理當下的需求,是餓了嗎?渴了嗎?想上廁所?還是要給把拔抱抱?
我常常看到在公共場合,母親對於孩子的「馬麻」機關槍打得無法招架,禁止孩子說話甚至於打罵說孩子很煩…這都已經進入一種情緒化的狀態,其實當孩子對眼前的事物想要進行提問,那正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去探索周遭的事物,更小一點的時候用手和嘴,把所有抓得到的東西放進嘴裡,長大一點就學會詢問,通常這時候可以最快速的學習累積。
專注於言語這檔事,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的提問方式:問問看、想一想、為什麼、告訴我。
把提問昇華成交流和教養,幫助孩子對眼前的疑惑進行思考,甚至於和孩子一起探索,這都是身為父母可以把父母當得更好的機會。
如果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父母親當作偶像、萬事通、大玩偶,相信可以幫助社會更往正面前進。
[title]鼓勵那些孩子喜歡的、缺乏的[/title]
稱讚孩子「很漂亮」「很可愛」,是初期價值觀養成的一個謬誤。
通常我都會問親戚的孩子「那你都學了些甚麼?」(天啊,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長輩)
我的朋友和同學們真的都擁有超級可愛的孩子,但那真的是基於天生的基因優勢,漂亮和可愛,長遠的來看並不會成為一個成人生存的主要技能。
適度的稱讚當然是必須的,但是過度的著重稱讚外觀,會造成孩子對於評價同儕的角度產生誤解,認為「我只跟長得好看的人做朋友」,因為那是父母親戚所重視的,孩子自然會更重視;
所以那些勇於宣稱自己是「外貌協會」的朋友,無庸置疑的想必從小就是個可愛的孩子。
矯枉過正也是沒有必要的,當孩子被稱讚可愛、漂亮,請孩子對稱讚的對象說謝謝,「跟阿姨叔叔說說你最近都做了甚麼?」讓正面的行為得到更好的鼓勵。
未來的世界將會更多元、複雜,要讓孩子專注於他所喜好的事物上,培養興趣、熱情,而不是一窩蜂的「跟著世界轉」,當所有人都是醫生的時候,醫生自然會失去工作。(所有人都是法官的時候,醫生也會失去工作唷~)
鼓勵孩子去做他所喜好的,並在過程中保護他,發掘未來的發展性,即便只是喜歡電動玩具,也有策略、美感等更深的學問在裡面,要放開心胸去接受孩子的無限可能。
[title]結語 – 童年只有一次[/title]
當然,由於筆者還沒有當父母,所以這純粹只是個人基於教育和觀察所提出的一些建議與看法;也千萬不要矯枉過正,讓孩子的童年變得嚴肅而無味。
無論如何,童年只有一次,即便到現在我們都努力著有一天可以回到童年的時代,純真無邪,享受生活;同樣的,對父母來說,陪伴著孩子長大也只有一次。
只要父母多花一點心思去教養自己的孩子,勝過補習班老師的千言萬語。
而我如果有了孩子呢?
他大概很早就會開始學這一堆有的沒有的吧….
(「你昨天問的CSS呢,可以去看看老爸的部落格今天這一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