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時想通了電子商務

蠻微妙的,大概這幾天一直被問問題,又要思考公司的事情,居然在做夢的時候夢到了電子商務發展時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大家最愛談的:雞生蛋、蛋生雞(同時維護消費者與供應商的多邊平台模式)。

 

[title]從字面上來解釋…[/title]

「電子商務」,顧名思義分成「電子」和「商務」。

「電子」的部分,也就是說至少要有一個以網路為主的系統進行支持,他背後需要程式設計師、架構師、流程設計、金流串接,前端需要視覺設計、UX、前端設計師。

「商務」的部分則要考慮到價值主張、金流物流、顧客溝通,經營面要思考到本益比、固定成本、損益平衡,內部管理又有團體氣氛,更深者可能還有經營哲學與社會責任。

如果這兩件事情獨立來看都這麼的困難…

甚麼時候你產生了「電子商務就是做好一個平台等著收錢」的錯覺?

 

[title]媒體結合通路 = 香菇雞湯[/title]

食品學當中有一門特殊的學科叫做「風味學」,簡單的來說就是在探討「為什麼單獨吃香菇和雞,沒有比香菇雞湯來得好吃?」

這是因為形成風味的物質和因素過於複雜,以至於在食品調理的過程中,即便是小小的變化也會造成1+1>3的超強效應。

 

當電子商務決定揉合媒體與通路時,就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因為組成太過複雜,所以揉合時產生了突變的發展。

 

反過來說,在設計電子商務模式的初期,如果少考慮了一個因素,就會為整體風味帶來嚴重的影響,而使得最後烹煮出來的雞湯硬是敗在某個點上。

 

[title]節奏與強度[/title]

回到最古老的時代來看這件事情,當十年前的古人沒有網路這個利器,他們要先發展自己的產品競爭力,找到善於兜售銷售的人或通路,進行各種廣宣活動來換回價格轉換來的利潤。

 

進入到網路時代之後,這件事情在本質上沒有改變;但是節奏與強度變了。

以前十個拍子要做完的動作,在網路上兩個拍子就要完成。

以前十萬擴散可以帶來的銷售效果,在網路上要百萬擴散才能達到。

 

網路所進行的各種活動,真的有比較省錢和時間,但是相對的需要更高的技能和知識來進行包裝和策畫。

 

[title]持久戰和閃電戰[/title]

其實不管是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只要能持續擴大,並且撐到你所有的對手都倒下,那就贏了 – 這是持久戰。

 

但是電子商務基本上是一種以小搏大的行為,當德國決定要與整個歐洲為敵,他就必須進行閃電戰;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剛起步的電子商務」最後總是被原本既有的大頭用進入門檻打倒的原因 – 不夠快。

 

所有人都想找到藍海,所有找到藍海的人都想穩穩來,但是電子商務所帶起的改變已然成形:你要不是一開始就進去老大屁股佔著、用大本錢跟所有對手耗,就是一開始就用極快的速度進行門檻的拉高。

 

問題在於這兩者初期要投入的資金可能相差不大,但是大多數的人都試圖採用穩健的做法:最後導致失敗。

 

[title]結語[/title]

我沒有放甚麼例子和數字,這就是作夢的時候夢到的一連串推論。

有時候腦袋就是會在放空的時候比較容易進行思考。

沒有甚麼太深的道理,只是姑且紀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