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隨時可以取代XXX」創業家如是說

昨天不知道是甚麼好日子,一群好友不約而同地問起了工作相關的問題。

有的人關心我現在的工作、有的人詢問該如何計算業務的薪資、有的人則是對現在的工作逐漸失去熱情…我並不是甚麼企管或是心理學的專家,只能就個人經驗給點想法和建議。

其中一個最引起注意的,是最近有了新產品的業務

 

[title]「我們隨時可以取代XXX」[/title]

或許小時候也有過這種念頭:「我可以超越愛因斯坦」、「我可以比愛迪生更會發明」,然後自信滿滿地認為整個試圖阻擋我的世界都是敵人…

開玩笑地說:如果成功可以複製,我們試圖去檢視自己和這些成功人士的不同,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聾了一隻耳朵,或者是早期的發展遲緩…所以好像先決的就少了一些條件。

 

而不論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一支超多使用者的apps也是如此。

 

談到LINE的成功時我發現:當眾多通訊apps同時出現在市面上,其實你並沒辦法很直觀的說出:哪個比較優秀或是比較差勁。

但是使用者往往根據一個非常小、卻讓人感到困擾的問題而捐棄了這款apps,這問題可能是它有點慢、或總是提醒我他總有一天要收費。

 

產品開發在現代變得有點弔詭,使用者變得非常的挑剔,而且有能力發表你無法忽視的負面言論,所以一支產品不見得有甚麼成功之處,但是卻不能犯一丁點錯;

後來跟上的新產品,你可以試圖去取代既有的,或者去改進他顯而易見的功能缺漏(LINE不能像MSN一樣傳word檔之類的),可是使用者虎視眈眈的盯著你,有那麼一點不順,即被捐棄。

 

於是,當這位創業家自信滿滿地,說他們隨時可以取代市面上某一項非常成功的商品時,其實並沒有甚麼亮點或是可能性,而我畢竟沒有否定他,「因為產品還沒有開發好」

 

[title]取代一項好產品,閃電戰或持久戰[/title]

恰好昨天夢到電子商務的一些特點,要取代一項好產品,就是要發動閃電戰或是持久戰。

 

我試圖去勾勒,要如何才能馬上幹掉GOOGLE或FACEBOOK?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一個甚麼很厲害的自動追蹤炸彈,一口氣把世界上所有相關服務的server都炸掉,然後跟全世界說:

「喔,因為他們被炸掉所以感到困擾嗎?來吧!我這邊已經把資料都備份好了,你一上線就可以擁有一模一樣的體驗!」

 

而當GOOGLE決定要開始發展社群來幹掉FACEBOOK的時候,他們做了GOOGLE+,挾帶著自己既有的廣大社群,的確吸引了一些人,來和GOOGLE的員工進行互動。

所以,太棒了,只要FACEBOOK在十年內做得更差一點倒閉了,GOOGLE+隨時都可以接受這九億的客戶。

 

看到甚麼了嗎?產品力並不足以決定你是否能夠佔有市場。

但是策略的執行或是資金的雄厚可以。

 

[title]結語:最後,我沒有說[/title]

如果說在人生中真正厭惡的那幾件事情,老生常談絕對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也避免自己成為老生常談的散佈者。

這隻尚未問世的產品有沒有機會?有的。

他能不能一口氣就破兩三億的使用者?有可能。

未來會不會變成我去求他而不是他來求我?我不否認。

 

如果產品開發可以更重視使用者、產品本身或市場布局,我覺得機會永遠在那裏。

I always believe i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