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ieve
這個名字,自筆者的大學BBS時代起便一路沿用,最初或許只是個習慣,後來卻逐漸成為個人標識。在外商公司任職時,這個名字意外獲得高度認可,甚至有人評價:「It’s a Powerful Name, Especially in Marketing.」然而,在台灣,它卻常引來「這名字真特別」這類帶有不同意味的評語。
「Believe」是一個矛盾的詞。 它既代表信任,也蘊含著「相信即可能被欺騙,Believe 之中藏著 Lie」的內在衝突。起初,這個選擇或許帶著些許青澀的寄託,但隨著歲月沉澱,我開始不斷思考:為什麼是這個詞?它對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後來我理解到,選擇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信任並非單純的接受,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決定——我們選擇接受某個說法,即便最終證明它並不完全屬實,但在「相信」與「不再相信」的過程中,我們其實並未真正失去什麼,反而獲得了洞察世界的機會。信任與懷疑之間的拉鋸,不是弱點,而是一種對真相的探索。
我對「信任」與「說法背後的意圖」有著異常的執著。當面對刻意的話術、隱瞞或引導,我往往感受到一種侮辱——因為這意味著對方認為我容易受騙,或低估了我解讀事實的能力。「君子可欺之以方」,但若一個人足夠成熟,真正了解我,又怎會覺得我是能輕易被欺騙的人?
因此,我始終選擇相信,直到發現真相與說法相去甚遠。但即便如此,每一次信任與驗證的過程,都讓我更接近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
Believe, and goodness will always treat you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