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KR,不應淪為營運上捨本逐末的混淆戰術
2019 Jul 23 職場故事
恰巧看到李柏鋒發了一篇【OKR真的OK嗎?】什麼是OKR?,讓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到 OKR 這個名詞,大概是在 2015 年左右。當時,隨著 Google 管理方式的熱潮,OKR 被視為一種神奇的管理武器,幾乎成了「想要變成 Google」的企業們必學的口訣。
台灣的企業管理圈特別有趣,常常是全世界最熱衷追隨新觀念、快速上手新技巧的一群。但多年下來,我很少聽到有哪家公司,因為導入了 OKR,就能真的從「1 到 10」達到像 Google 那樣的文化與產值。這之間的落差,不禁讓人懷疑: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我認為,若沒有深入理解組織結構與角色分工,只是「套用 OKR」,那充其量只是一場營運上的混淆戰術,看似時髦,卻捨本逐末。
角色與責任,才是 OKR 的前提
很多企業在談 OKR 時,焦點都放在「如何寫目標」、「什麼是有效的關鍵結果」。但我更在意的是,在 OKR 之前,公司是否已經明確定義了「專業工作者的角色與責任」。
台灣的職場環境常見兩種極端:
一種是熱心能幹、什麼都攬下來的「總兼」;
另一種則是只求公事公辦、準時打卡下班的「專業經理人」。
在這種氛圍下,C-Level 職稱往往浮於表面。許多「長」的頭銜,外人根本看不出他到底負責什麼,公司內部也未必真的定義清楚。若沒有角色與職責的清晰界線,何來具體而有意義的目標 (O)?
為什麼會走偏?
理想中,OKR 應該能帶來更簡化的管理流程,讓主管與員工逐步建立 ownership。但現實卻常常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舉例來說:
主管替部門訂了一個看似漂亮的目標,但實際上卻與部門對責任的理解有誤差。
A 部門設計了一個要達成的目標,前提條件卻無法實踐,於是任務懸空。
當部門與職責沒有做到 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OKR 就會變成一塊漏洞百出的起司──遠看很精美,實際上卻總有許多空缺永遠填不上。
結語
OKR 不該只是開更多會議的藉口,而應該是協助組織釐清責任、逐步進化的工具。前提是,企業必須先把基礎建設打穩,把「角色」和「責任」定義清楚。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OKR 才能真正發揮價值,讓組織簡化流程、提升效率,而不是流於形式。